【戰“疫”說理】穩中求進 危中尋機 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
今年一季度極不尋常,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造成前所未有的沖擊。不過,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和襲擾,對我國經濟運行的影響是暫時的、短暫的、可控的,不會撼動國民經濟保持健康平穩運行的雄厚基礎。我們有信心、有能力、也有條件穩住中國經濟基本盤,并在穩的基礎上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維護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
穩中求進 兜牢托底保障
做好今年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必須增強風險意識、強化底線思維,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特別是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穩和進有機統一、相互促進。面對當前嚴峻復雜的困難和挑戰,穩是主基調,穩是大局。只有確保疫情不反彈、穩住經濟基本盤、兜住民生底線,才能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全面推進復工復產,恢復正常經濟社會秩序,進而培育壯大新的增長點增長極,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
近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全面分析了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一階段經濟工作。會議在強調加大“六穩”工作力度的同時,提出“六保”,體現了中央堅持實事求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是對困難、風險和不確定性充分估計的責任和擔當,是堅持底線思維、著眼全局的關鍵部署。
同時,在穩的基礎上積極進取,還需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維護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確保完成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中央為應對疫情影響,出臺了一攬子宏觀政策:積極擴大有效投資,補齊傳統基建薄弱“短板”,科學布局“新基建”;充分利用發放優惠券、減免租金等臨時性激勵措施促進消費;根據各地方、產業、企業的發展現狀,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盤活利用生產要素,切實提升發展效益和質量。這些政策不僅有力地對沖疫情對經濟的負面影響,也成為各地簡政放權、優化營商環境,進一步深化改革的契機。
當然,在常態化疫情防控的背景下恢復發展經濟,各項舉措不能是應急之策、偶一為之,而是要穩扎穩打、從長計議。在全球疫情得到控制之前,我們必須對可能受到的外部沖擊保持足夠的警惕,同時要以更大的宏觀政策力度對沖疫情影響,通過積極擴大國內需求來穩住經濟基本盤,兜牢民生底線。
危中尋機 科學應對挑戰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經濟發展按下“暫停鍵”。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之下,人員流動和聚集受限,消費需求、生產供給、貿易流通、投資續能驟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不少企業、行業經營發展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宏觀經濟政策和微觀市場主體面對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增大。
但是,短期的經濟沖擊不會阻斷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態勢。此次疫情為實現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帶來機遇窗口,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涌現,在線問診、遠程醫療成為需求爆發點,在線教育、數字娛樂發展空間廣闊,智能物流機器人、城市漫步測溫機器人大顯身手,新的增長點蓬勃生長。此外,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城市生態、公共衛生等相關領域也將加大投資力度,著重補短板、強弱項,對經濟形成新的拉動力。
這正說明,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要善于危中尋機、化危為機,把我國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充分釋放出來。一方面我們要增強憂患意識,始終居安思危,做到未雨綢繆,充分認識和科學研判未來可能遇到的風險挑戰,做好戰略謀劃和提前安排,做到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也要增強機遇意識,善于從紛繁復雜的變局中捕捉和發現機遇,不斷增強工作前瞻性和主動性,厚植防范和應對風險挑戰的物質基礎和有利條件。
面對危機和挑戰,我們應當保持從容,善于在變革中把握機遇,在創新中利用機遇。尤其是在應對此類重大突發事件的過程中,只有做到準確識變、科學應變,大膽回應挑戰,才能敏銳把握它給我國加快科技發展、推動產業化升級帶來的各種機遇,并將其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能,以盡快重振我國經濟社會良好發展勢頭,實現全年發展目標任務。(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臧夢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