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各項制度
作者:吳知論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在闡述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時明確提出,“健全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各項制度”。這是我們黨第一次從黨和國家制度的高度,強調了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制度體系中的重要內容。
一、為什么要堅持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
黨章規定:“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黨在任何時候都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眾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聯系,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不允許任何黨員脫離群眾,凌駕于群眾之上。”黨章的這一規定深刻揭示了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的必要性和極端重要性。
(一)堅持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是黨的初心和使命的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全黨同志一定要永遠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繼續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我們黨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之所在。如果說不怕犧牲、奮勇斗爭是革命年代黨的初心和使命的體現,那么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就是執政年代黨的初心和使命的體現。黨的初心和使命不僅僅體現在黨的綱領之中,還必須體現在黨的一切努力、一切部署、一切工作之中,最終還是體現為能否堅持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
(二)堅持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是我們黨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生命線,也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成敗得失的一條重要經驗。我們黨的事業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近百年來,我們黨經歷了太多的痛苦和磨難,經受了太多驚心動魄的抉擇和考驗。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每一段歷程都有每一段歷程所特有的苦難和輝煌。事非經過不知難,事非經過不知險。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九十六年來,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無論是弱小還是強大,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我們黨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團結帶領人民歷經千難萬險,付出巨大犧牲,敢于面對曲折,勇于修正錯誤,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攻克的難關,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面對未來,我們仍然必須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只有堅持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我們黨才能團結帶領人民有效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再看一戰以來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也真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這其中最重要的經驗,是中國共產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最大的教訓,是蘇聯東歐國家共產黨人脫離群眾,導致曾經輝煌的事業毀于一旦。
(三)健全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各項制度,事關共產黨執政基礎的鞏固,是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的制度性安排。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心向背決定黨和國家的盛衰興亡。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脫離了工人階級,脫離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也就不成其為先鋒隊。同樣,中國共產黨的執政亦不可單打獨斗、特立獨行,必須筑牢執政的階級基礎,必須緊緊依靠工人階級、緊緊依靠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執政以后的最大風險,就是容易脫離群眾。共產黨執政后,建立和掌握了全國的政權體系,一切執政的資源在手,一切執政的手段和條件在手,是否密切聯系群眾似乎不像奪取政權之前那么重要了,一旦黨的建設跟不上,就很容易滋生官僚主義、命令主義等脫離人民群眾的傾向。所以,為了長治久安,永葆黨的生命力和戰斗力,在確立黨領導一切制度的同時,必須在制度上對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作出安排。
二、把尊重民意、匯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貫穿黨治國理政全部工作之中
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制度內容豐富,涉及各個領域、各個方面,最重要的是體現在黨治國理政的各個環節之中,鞏固黨執政的階級基礎,厚植黨執政的群眾基礎。
(一)在政治制度設計層面,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三者有機統一,是我們黨在政治制度設計上的根本原則。將此原則落實到治國理政中,涉及一系列政治制度。對此,黨章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鞏固人民民主專政,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切實保障人民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的權利。尊重和保障人權。廣開言路,建立健全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制度和程序。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法律實施工作,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
(二)在政策制定層面,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政策研究上,要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拓寬聽取民意的途徑、豐富了解民意的方式。凡是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都要嚴肅認真對待,凡是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都要堅決糾正。在政策擬定上,要把尊重民意、匯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放在首位。在政策評估和方案論證上,要把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總的出發點和檢驗標準。
(三)在政策落實層面,要堅持踏石留印、抓鐵有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狠抓落實。黨的十九大又再次提出,全黨要增強狠抓落實的本領,堅持說實話、謀實事、出實招、求實效,把雷厲風行和久久為功有機結合起來,勇于攻堅克難,以釘釘子精神做實做細做好各項工作。什么是實效,人民群眾滿意是最大的和最后的實效。釘釘子釘到什么程度,只有釘到人民群眾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才到頭。
三、完善黨員、干部聯系群眾制度
聯系群眾制度是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制度的重要內容之一。只有首先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然后才能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實現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在聯系群眾的各項制度當中,最基礎的是黨員、干部聯系群眾的制度。為了群眾、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引領群眾、深入群眾、深入基層是黨的群眾路線的基本要求,也是黨員、干部的基本功。
(一)完善黨員、干部聯系群眾制度,首先要貫徹落實黨章。黨章第一章在規定黨員義務時提出:“密切聯系群眾,向群眾宣傳黨的主張,遇事同群眾商量,及時向黨反映群眾的意見和要求,維護群眾的正當利益。”要讓每一個黨員都能真正踐行密切聯系群眾的義務,必須有一套制度來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從中央各部門到地方各級,很多黨組織都探索實行了一些聯系群眾的制度,比如黨員領導干部聯系點制度等,對聯系群眾的方式、頻次和要求等做出了規定,這些都為下一步完善黨員、干部聯系群眾制度提供了經驗。
(二)完善黨員、干部聯系群眾制度,要繼承和弘揚好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發動群眾、組織群眾,打人民戰爭,這些本都是我們黨的長項,也是老一輩中國共產黨人的基本功。群眾工作的優良傳統幫助我們黨奪取和鞏固了政權,幫助我們黨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的各項任務,幫助我們黨興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社會主義建設的熱潮。再后來,十年“文革”期間,“四人幫”倒行逆施,甚至挑動群眾斗群眾,對我黨群眾工作的優良傳統造成了極大破壞,再加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做群眾工作客觀上也需要一個探索過程,以至于群眾工作成了一些地方和部門的短板,成了一些黨員和干部的弱項,教訓極其深刻。值得慶幸的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出臺八項規定為起點,開啟了全面從嚴治黨的新征程,堅定不移正風肅紀、反腐懲惡,先后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等一系列教育活動,全面從嚴治黨成效卓著,贏得全黨和全國人民的衷心擁護和支持。人民群眾歡呼,“老傳統又回來了”,“老八路又回來了”。今天,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對繼承和弘揚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級組織都必須高度重視黨員、干部聯系群眾制度。
(三)完善黨員、干部聯系群眾制度,還必須鞏固和拓展嚴厲整治“四風”的成果。黨章指出:“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四風”問題不是單純的風氣問題,其最大危害是破壞黨群關系。脫離群眾的危險往往發端于各種各樣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完善黨員、干部聯系群眾制度,必須持之以恒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鞏固和拓展整治“四風”成果,不斷完善整治“四風”的機制和制度,及時解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干部不擔當不作為等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以親民為民、求真務實、公平廉潔的清風正氣進一步贏得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
四、創新互聯網時代群眾工作機制
以互聯網為依托的信息技術,包括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正在迅速發展,其速度之快令人難以預測,其更新和變革烈度令人瞠目結舌。對互聯網時代進行概括和總結,為時尚早。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正在影響人們的生產方式、交換方式和生活方式,相應地必然要求社會治理的方式與之相適應。所以,我們在謀劃完善黨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各項制度時,必須考慮到信息時代的影響,必須適應互聯網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創新互聯網時代群眾工作機制。互聯網時代既給群眾工作帶來新的機遇,也給群眾工作帶來新的挑戰。
(一)迎接社會高度聯通性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社會高度聯通。人和人之間的交往越來越廣泛,信息交流包括思想情感的交流越來越迅捷,交往的頻次也越來越高。廣泛、迅捷、高頻給群眾工作帶來越來越多的便利。快速了解民情民意,大面積地傳播正面信息,從而消除因信息不對稱導致的不理解、不信任,已經從過去的不可能變成今天的現實可能。突出的事例是聽證會,過去為新政策而舉辦一個聽證會要投入極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而今天聽證會的投入還不到過去的十分之一。挑戰也是巨大的,相當多的黨員、干部還不會利用互聯網來做群眾工作,如何到互聯網上找到工作對象,如何用網言網語同群眾交流,如何負責任、敢擔當地在互聯網上快速披露“內部信息”,如何即時回應群眾的訴求和情緒,等等問題,都需要我們解放思想,提升能力素質,創新工作機制。
(二)迎接“平臺”現象的機遇和挑戰。互聯網上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平臺”,許多大型網站擁有數額巨大的網民并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相互交流的主渠道。同時,先是文藝明星,后是商人、學者紛紛建立網頁,爭奪“粉絲”,如今連社會活動家、“政治精英”,包括美國總統,也都在網絡上建立“橋頭堡”和“基地”,并不斷向周邊“擴張”,企求影響群眾、影響世界、影響國內政治和國際政治。管理網絡、制定互聯網規則,建立健全“平臺”監管機制,已越來越成為互聯網時代群眾工作的“先手棋”。下好先手棋,進而影響“平臺”、建立和維護好自己的“平臺”,已經成為群眾工作的現實任務。
(三)迎接由人民群眾變成網民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一旦到互聯網上做群眾工作,工作對象就由過去的人民群眾變成今天的網民。人還是那個人,可網上和網下的面目幾乎變成了兩個人。網民特別是加入某個“群”之后的網民,其語言方式、思維軌跡、情緒變化的規則、價值選擇和道德判斷,都會發生重大變化,有的變化甚至是顛覆性的。所以到互聯網上做工作,必須重新學習,重新認識今天以網民形態出現的人民群眾,不斷總結、持續探索“網民工作”的規律,不斷創新互聯網時代群眾工作機制。
五、健全聯系廣泛、服務群眾的群團工作體系
群團組織是黨和政府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健全聯系廣泛、服務群眾的群團工作體系,是完善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各項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健全黨委統一領導群團工作的制度。要堅持黨對群團工作的統一領導,推動人民團體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群團組織,特別是人民團體在我國政治生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分別團結、代表和教育特有的成員,只有加強黨對群團工作的統一領導,才能保證各群團發揮好橋梁和紐帶作用。
(二)完善群團組織的管理模式。要優化機構設置,完善管理模式,創新運行機制,堅持眼睛向下、面向基層,將力量配備、服務資源向基層傾斜,擴大群團組織的工作覆蓋面,更好適應基層和群眾需要,保證人民群眾通過群團組織依法、有序、廣泛參與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
(三)促進黨政機構同群團組織功能有機銜接。支持和鼓勵群團組織承擔適合其承擔的公共職能,增強群團組織團結教育、維護權益、服務群眾功能,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光明日報》( 2019年12月04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