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全面深化改革進行到底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明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頂層設計全面展開,改革的“四梁八柱”加快搭建,但是完成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務一分靠部署、九分靠落實。尤其是在當前,要認清改革所處的方位,堅持問題導向,形成改革合力,將全面深化改革進行到底。
認清改革方位:攻堅期、深水區
事實上,今天邁開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之所以還如此艱難,這是由當前改革所處的歷史方位所決定的,我國發展進入新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要啃的都是硬骨頭、要涉的都是險灘。在這個歷史方位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復雜和困難程度表現出如下幾個主要特點:
全面深化改革必然要觸動既有的利益格局。1978年開啟的改革在形式上有兩個鮮明的特征:一是漸進性,先易后難。農村出現包產到戶,城市出現個體經營,這完全是解決生存問題的自發行為,在全社會容易形成改革的共識。后來改革由農村進入城市,城市企業的改革同樣按照承包制度的方式推進,這既提高了經營者收益,又增進了全社會的福利,所以得到全社會的擁護。二是增量式,存量不動,提高增量。允許城鄉個體經濟的存在是改革的開始,當時稱這是公有制經濟“有益的補充”;隨著改革的深入,到1980年,我們稱民營經濟為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到了1990年,多種經濟成份出現了大發展,這時我們稱“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漸進式改革和增量式改革的優點是容易形成社會共識,迅速動員社會力量投入改革。但是,漸進式改革導致的結果是容易改的都改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增量式改革帶來的結果是把改革的前沿推到了體制內,這就要求公有制經濟必須改革。因此,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場自我革命,革別人的命容易,要革自己的命,當然就難得多了。
全面深化改革必然要全面調整利益關系,形成新的、更加合理的利益格局。全面深化改革不是一個領域的改革,也不是幾個領域的改革,而是推進所有領域的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所涉及的廣度、深度和力度是前所未有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沒有現成的答案,蘇聯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實踐經驗,但留下更多的是教訓;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探索這個問題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談成功還任重而道遠。全面深化改革不僅要涉及各個領域,而且要涉及到每一個人,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還難,搞不好就會引起社會動蕩。可想而知,在沒有現成的理論作指導、沒有現成的經驗作遵循的情況下,全面深化改革的難度之大,難以想象。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難啃的硬骨頭。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的“兩個沒有變”是我國發展的方位,也是改革所處的方位。這個歷史方位決定了發展仍然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發展的動力仍然來自于改革。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轉變,這一轉變反映出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已經不再是短缺時代的生存需要,而向重質量、重品質、重個性的需求方向升級。在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增大的情況下,過去習以為常而又行之有效的需求側拉動已失去了效力。因此,從供給側發力,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淘汰落后產能,提升科技含量,生產出人民群眾美好生活所需要的產品,就成為改革的必然選擇。但是,要做到“三去一降一補”,新上馬的生產線要停產、庫存的產品要處理、產業結構要轉型升級、職工要失業,不僅供給方眼前損失的是真金白銀,而且還可能引起社會風險。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講,“中國改革經過30多年,已進入深水區,可以說,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這就是當前我國全面深化改革所處的歷史方位。
破除改革障礙:思想束縛、利益固化
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樹立問題意識和問題導向。當前,影響我國發展的矛盾和問題很多,但總體上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思想觀念上的束縛,二是利益固化的藩籬,三是與上述兩個方面相聯系的阻礙科學發展的體制和機制問題。針對這三個方面的問題,要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各個擊破。
首先,要不斷解放思想,打破思想觀念的束縛。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思想不解放,改革的行動就會受到阻礙。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的改革就是以重新確立黨的思想路線為起點的,我們黨正是堅持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才奮勇開拓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嶄新局面。今天與改革開放之初相比較,我國的生產力水平、人民的生活水平、綜合國力都提高了,但是有些人思想觀念卻沒有相應的提高,出現了守成為重、僵化不前、害怕創新的心態。一些人抱著小富即安的心態,認為就要建成小康社會了,發展成就已經夠大了,現階段應以守成為主,而不需要改革了;有些人認為如果創新不成不僅取得不了新成就,反而會葬送已有的成果,不創新、不改革,維持現有狀況也不錯;還有的人是擔心全面深化改革會觸動自己的既得利益,找出一切托辭拖延改革。思想觀念束縛改革的現象有許多,說到底是小富即安、精神懈怠、本領不足、眼界狹隘、不敢擔當、心存私利的表現。
其次,要堅決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籬,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利益固化會造成處于利益層級高端的群體有固定渠道、固定手段、固定資質獲得社會發展的成果,而處于利益低端的群體被排除在社會發展成果的享受之外或者只是獲得較少的、與之付出不相稱的社會發展成果。利益固化嚴重損害社會公平正義,長期發展必將引起社會動亂和政局動蕩。
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我國社會利益格局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在勞動、技術、資本、管理等要素共同參與分配的分配原則下,先是出現了社會利益分層,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和財產差距急劇擴大;繼而出現了利益固化,社會成員之間垂直流動性減弱甚至停滯;再接著出現了“富二代”“官二代”“窮二代”的現象。當整個社會進入到一個“拼爹”的時代時,風險社會就真正來臨了,這也是社會變革的重要時間窗口。要么粉飾太平,坐等風險的到來、革命的發生,要么進行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完善公平正義的社會制度,為利益層級間的有序流動提供更多的機會。堅定不移地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就是中國共產黨對促進中國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作出的清醒判斷。
最后,要破除阻礙科學發展的體制和機制,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當前,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發展方式依然粗放;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社會矛盾凸顯,部分群眾生活困難;“四風”問題突出,一些領域消極腐敗現象易發多發,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等等。這些矛盾和問題如果深究起來,很大程度上都是由體制和機制不健全引起的,因此,著眼于從制度上來解決問題顯得尤為重要。
總之,進一步解放思想,打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這是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為全面深化改革清障開路,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就是要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形成改革合力:一分部署,九分落實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頂層設計,但是凡要完成一項偉大的事業,一分靠部署,九分靠落實。同時,要把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項措施落到實處,就需要形成改革的合力。歷史合力論也告訴我們,完成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必須形成改革的合力。
我國的經濟發展狀況,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的發展,我國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國民經濟體系更加完整和完善,綜合國力穩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改善。社會財富的增進,一方面,為全面深化改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確保改革措施的實施有了更充裕的騰挪空間和更可靠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要鞏固和擴大已經取得的成果,經濟發展的實踐又對深化改革提出了更為全面、更為系統、更為緊迫的要求。可以講,當前我國已經具備支撐起全面深化改革的物質基礎,全面深化改革的現實性要求也十分緊迫。
中央領導層改革決心堅定,頂層設計方案清晰可行。全面深化改革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的重大決定,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面廣,重大改革舉措可能牽一發而動全身,必須慎之又慎。”“問題的實質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過多長時間也是不改。”“這就要求我們膽子要大、步子要穩。膽子要大,就是改革再難也要向前推進,敢于擔當,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步子要穩,就是方向一定要準,行駛一定要穩,尤其是不能犯顛覆性錯誤。”“對一些重大改革,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要穩扎穩打,積小勝為大勝。”中央領導層不僅改革決心堅定,而且有切實可靠的改革總體規劃和方案。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中央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到目前為止,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2018年3月機構改革后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已經召開了44次會議,改革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已經形成,“四梁八柱”已經搭建起來,全面深化改革已經有了明晰的依據。
黨的各級領導干部有改革共識,貫徹落實改革措施的執行力和主動性在日益增強。改革藍圖雖然有了,而要把藍圖變為現實,關鍵是要抓住“關鍵少數”。全面深化改革將不可避免地會涉及到改革者本身的利益,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場自我革命。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全面從嚴治黨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不僅注重反腐倡廉建設,而且注重從思想上組織上制度上行動上作風上革除黨內存在的痼疾惡習,堅決治理“懶散庸怠”不作為的干部,要把謀改革、能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用起來;提出了“四個意識”,更加自覺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保持一致;提出了忠誠、干凈、擔當,鼓舞領導干部敢于擔當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氣,等等。這些措施為統一全黨的思想,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順利進行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始終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了最廣大人民群眾改革的主動性。全面深化改革最終是要增進和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要逐步推進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這一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在近40年的改革進程中,盡管我國在收入分配和社會公平正義上還存在著這樣和那樣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收入差距和財產差距的擴大,但不可否認的是,社會整體財富增加了,每一個社會個體的生活水平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在普遍增長。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頂層設計的改革方案,需要全社會來落實,需要人民群眾在實踐中具體而生動的探索。當前,雖然人民群眾對改革的預期還存在著差異,但總的來說都對全面深化改革抱著極大的熱情和滿懷的希望,形成了堅定推進改革的最大公約數。
總之,全面深化改革的進軍號已經吹響,改革的經濟基礎已經具備,改革的藍圖已經繪就,改革的共識與合力已經形成,只要全黨上下拿出真抓實干的勁頭,全社會發揮出敢闖、敢干的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一定能夠如期完成。
(作者:牛先鋒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