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1日電(記者牛琪、李克瑤) “他們都知道,雷鋒是一個好人。”北京南鑼鼓巷“創可貼8”T恤店里,印有雷鋒頭像的T恤,是崔女士向外國人出售最多的貨品之一。盡管相比切·格瓦拉或瑪麗蓮·夢露,雷鋒在這個星球上并不算知名,但愛和利他主義等人性魅力,也為他贏得了超越國家界限的尊敬。
用印有雷鋒頭像的杯子喝水,用紅色斜體字“做雷鋒式的好少年”日記本寫東西,穿印有雷鋒形象的衣服……逝世50年后,雷鋒不只是全社會推崇的道德模范,在年輕人青睞的創意商店里,也有他的一席之地。
保暖又時尚的雷鋒帽,已成為淘寶店主“角鹿”在上個冬季的主營商品。“戴雷鋒帽、穿軍裝,手拿《雷鋒日記》拍照,已經不僅是上世紀60年代年輕人的夢想,”她說,“甚至還有專門給父母買帽子的。”
“附著在書籍、游戲、服裝等物質形態上,可以說雷鋒已成為一個文化符號,并被大眾所認可和喜愛,”撫順雷鋒精神研究所所長翟元斌說,“從政治偶像到道德偶像,雷鋒在當代最新的定位則是文化偶像。”
作為具有某種特殊內涵或意義的標示,文化符號具有豐富的抽象性,雷鋒身上所蘊含的,恰是人性中最為基本的愛與友善等價值。
“雷鋒以一個‘中國好人’的形象,代表了中國文化傳統里善意的美德。”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認為,隨著時代改變,這種新的內涵提煉,更能獲得國內外民眾的認同。
1940年12月出生在湖南長沙附近一個農民家庭的雷鋒,7歲成為孤兒,19歲參軍后擔任汽車班長。1962年8月15日,雷鋒在指揮戰友倒車時不幸去世。1963年,毛澤東發出“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雷鋒迅速成為當時中國社會知名度最高、影響力最廣的模范人物。
“50年前,雷鋒被賦予其特有的屬性——平凡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翟元斌說,“而現在,作為文化符號的雷鋒被中外民眾同時接受,更多緣于他所承載的愛、樂于助人及利他主義的精神。”
在關注個人利益的同時,也關心公共利益;在看到別人有困難時,力所能及地伸出援手……實際上,雷鋒精神愈益集中于一種基于公民意識上的奉獻精神——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為他人無償服務,為社會無私奉獻。
“在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把雷鋒作為榜樣讓人學習很有必要。而學會說‘這是我應該做的’,能讓學習變得更有意義。”因做義工照料長沙孤殘兒童而被稱為“洋雷鋒”的英國人杰夫·希爾曾如是說。
近日在各地開展的“向雷鋒學習”活動,其目標就是培育文明新風,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
“雷鋒能夠成為一個流行的文化符號,正說明他凝固在人們記憶里。”張頤武說,“社會永遠需要善良的形象,特別是在社會轉型期的中國,有這樣一個凝聚社會共識、維系不變價值的形象很有必要。”
而對此文化符號是否存在過度消費的疑問,翟元斌認為并沒有大驚小怪的必要。
“畢竟這種方式適合現代社會傳播,而且被人們所接受。更關鍵的是,它在喚起人們記憶的同時,激發了不同國家的人們探索雷鋒精神本質的好奇心。”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