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獻血的陳澤人。(葛鳳章攝)
記錄著陳澤人獻血記錄的證書。(葛鳳章攝)
中國臺灣網3月6日上海消息 他是一名普通臺胞,卻在上海獻血200余次,3次獲得上海無償獻血白玉蘭獎;他是一名普通臺商,卻心系貧困兒童,為了孩子的笑容,傾其所有扶貧濟學。他就是上海臺商獻血“狀元”陳澤人。
見到陳先生,是在上海徐匯區漕寶路的一個公寓式小區里。高高的個子,勻稱的身材,臉上笑容可掬,精神十分飽滿。如不是事先做了“功課”,任誰都不會相信他今年已經59歲了。正是這位59歲的臺胞將自己的大愛播散在了黃浦江邊,十年間無償獻血200余次,成為名副其實的獻血“狀元”。
鮮血,生命的希望
陳澤人1976年畢業于臺灣東吳大學會計系,兩年后獲得了碩士學位。然而,獻血卻早在他高中畢業那年就開始了。那年他聽說A型血特別緊缺,盡管當時患有偏頭疼和哮喘,但想到只要能救人,就應該毫不猶豫去做。于是毅然去獻了血,那一次他獻血兩袋,500毫升。
2003年,陳澤人來到上海發展。有一次他在電視里看到一則消息,得知一位孕婦分娩急需輸血,而她的家庭沒有人獻血因此沒有用血指標。陳先生看到上海血庫存量緊張,民眾對獻血還有顧慮。但是,血液無可替代,要救人,只有互助。于是,他決定在上海繼續獻血行動。
獻血分兩種,一種是全血,二是成份血。全血是鮮血者直接輸出的鮮血,而成份血是獻血者的血經過密封安全的機器分離,把救人急需的血小板和血漿留下,把其他成分仍然還回獻血者體內。陳澤人獻的就是成分血。獻成分血由于需要專用設備將血液體外循環分離,所以一般都要到血站進行,按照大陸有關規定,獻成分血者每28天可以獻一次,每次1至2袋,每袋260毫升(一個治療量)為一次。陳澤人不僅一獻就是兩袋,而且常常是走到哪獻到哪。
在上海血液中心的墻上,裝飾著一支獻血者照片組成的“溫度計”,陳澤人的照片就放在顯著位置。血液中心副主任沈行峰指著照片說,這些都是獻血的功臣。陳澤人在這些功臣里也稱得上“狀元”了,三次獲得上海市無償獻血白玉蘭獎。
采訪第二天,又到了陳澤人獻血的日子。因為經常來,這里的工作人員與他都很熟悉,說話間,陳澤人已經躺在采血機連帶的椅子上開始采血了。這一天,陳澤人又獻了兩袋成分血,獻血次數達到202次。
現在,陳澤人正用自己的行動影響、帶動著更多的人加入成分獻血隊伍。在陳澤人鄰座一位正在獻血的女士表示,自己和陳先生是在獻血時認識的。當時檢驗時醫生說她血色素低,不能獻。是陳澤人告訴她,提升血色素要食療,多吃水果、菠菜,陳澤人助人為樂的精神,使她很受感染,現在成了向他學習的“粉絲”。
在陳澤人的影響下,陳澤人太太和孩子也都獻過血。大女兒在臺灣一家會計師事務所工作,前不久出差到上海來為臺資企業審計,專門到血液中心獻了成分血。兒子到上海來參觀世博會時,也獻了血,現在已經有70多次的記錄了。
愛心,做人的本分
用陳澤人的話說,他在上海10個年頭,已經是上海人了。獻血是自己為第二故鄉的民眾獻的一份愛。在上海,他3次獲得“白玉蘭”獎,3次獲國務院衛生部頒發的金獎。
但陳澤人獻愛心,絕不僅僅于獻血,還竭盡所能,幫助貧困兒童,所有收入。除了他自己生活和家庭外,基本全部用于賑濟需要幫助的兒童。他說:“愛心,是做人的本分!
2011年12月6日,陳澤人在電視新聞里看到一對農民夫妻大量種大白菜想賣個好價錢給自己的女兒治病,卻遭遇當年白菜滯銷,每斤才賣兩毛,不夠雇人收菜的工錢?吹竭@則消息,陳澤人急得不得了,幾經周折,找到了這戶農民的住址,給這戶人家寄去了500元錢,聊表了自己的心意。
上海現在外來農民工很多,接踵而來的是子女上學和接受教育的問題。陳澤人經常出入農民工集居的地區,找當地學校,和校長聯系,提供困難學生名單,幫助貧困家庭的學生。
現在,陳澤人在浦江兩岸聯系了7所民工子女學校,每個學校資助五六十名貧困學生,根據不同情況,每位學生受助300—500元不等。陳澤仁表示,學?偸前捶謹嫡撚⑿,但一個學生成績差,說不定就是因為家庭條件差,沒有更多時間讀書引起的,那才真正需要幫助。陳澤仁希望啟發這些眼前有些困難的學生的心靈,讓他們看到希望,展露笑容。
是的,為了讓孩子們稚嫩的臉上有笑容,陳澤仁組織孩子們參觀毗鄰東方明珠的海洋世界;安排孩子們吃漢堡和炸雞;指導孩子們發揮自己的聰敏才智開展創意活動……
智慧,幫他人成功
許多企業,由于種種原因,虧損嚴重,瀕臨破產,而管理層卻束手無策。陳澤人現在的工作,就是救這些企業,讓它起死回生,扭虧為盈。陳先生稱之為:“再造工程”。這些年來,陳先生成功地救活了20余家企業。
對于挽救企業,陳先生坦言,難度很大。但是一個企業,像金融海嘯中的“雷曼兄弟”垮了,40%的職工就失業了。所以,看起來是救企業,其實也是救人。翻開陳澤人的履歷,他在2000年之前,有25年在教書,主要傳授管理、財務、稅務、審計方面的知識,可謂桃李滿天下。令陳澤人興奮的是,當年他教過的學生,現在有不少成了企業高管。過去從來沒有聯系,現在通過辦培訓班、企管交流,公司顧問等活動,又在上海見面了。
談到臺資企業在大陸的發展,陳先生認為,投資發展企業,環境認知要透徹。臺商到大陸來投資,同文化、同語言,由于血濃于水的關系,互相很容易理解和融合,這些都是獲得成功的基本因素。(中國臺灣網上海臺辦通訊員葛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