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臺灣經濟持續低迷,經濟增長率從年初的“保四”變成年末的“保一”。
今年臺灣經濟不景氣可謂貫穿全年。前三季度經濟增長率分別為0.59%、-0.12%和0.98%,全年陷入“保一”戰。經濟增長率預期“九連降”(臺行政機構統計主管部門曾連續9次下調經濟增長預測)、出口“六連降”、景氣信號燈“八連藍”(“藍”代表低迷)。
“內外皆冷”,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經濟室主任朱磊和該所研究員王建民都用該詞形容今年的臺灣經濟。
從外部經濟環境看,世界經濟不景氣持續,歐美市場疲軟,大陸經濟增長趨緩,對出口導向型的臺灣經濟造成重大影響。臺灣方面的統計顯示,前11月臺灣與美國貿易額下降10%,與歐洲貿易額下降9.4%,與大陸及香港的貿易下降5.5%。
從臺灣內部經濟環境看,王建民認為,今年臺灣經濟的“三駕馬車”(出口、投資、消費)無一足以支撐臺灣經濟增長。
出口冷。今年前11個月臺灣出口總值下降3.3%,其中3月到8月出口連續6個月下降,直到9月才停止衰退,有分析認為“出口失血”是臺灣經濟低迷的主因。
消費冷。民間消費方面,今年臺灣實行油價、電價雙漲政策,讓臺灣民眾難以放手消費。臺灣當局統計主管部門公布的數據顯示,第三季民間消費僅增長0.37%,創下2009年以來的最低。據臺灣“中央大學”最新的統計,10月臺消費者信心指數為72.73點,創2010年2月以來新低。政府消費方面,第三季度也同比下降1.4%。
投資冷。民間投資方面,朱磊認為,民間投資對臺灣經濟增長貢獻為負,前9個月島內消費財產生產指數增長率都是負數,臺當局預計民間投資全年將下降1.35%。公共部門投資方面,臺當局負債累累缺錢投資,第三季度公共部門投資下降9.66%,預計全年降7.54%。而且臺灣開放“陸資”赴臺的步伐依舊不夠大,“陸資”赴臺數量依舊有限。
面對“內外皆冷”的局面,臺當局推出一系列的經濟改革措施。如提出開設兩岸特色金融業務、建立自由經濟示范區、推出提升經濟動能方案、實施臺商回臺投資計劃、進行社會保障改革、實行價格改革(郵電雙漲)、實施基本工資調整與改革、推行證所稅改革等。
王建民認為,這些改革涉及面廣,亮點多,大多都通過法律修正達到制度化,對臺灣經濟長遠發展影響很大。
但是,這些以中長期效果為主的政策,臺灣民眾并不“買賬”。臺灣民眾收入長期無增長,失業率無好轉,剛畢業大學生收入低等問題讓公眾很不滿。十月份一項民調顯示,對臺當局的拼經濟,有將近九成七的民眾表示他們感受不到,高達近7成的民眾,對當局領導人失去信心,滿意度從今年3月份的38.5%降到10月份的19.3%。
王建民直言,“臺灣經濟發展需要改革,但民眾反改革。政治勢力、利益集團的影響,使達成的改革方案大打折扣。臺灣改革在艱難中進行,很難達到預期效果。”
“如果重視長期效果,則民眾‘無感’,如果重視短期速效,則不利于長遠脫困”,朱磊點出臺灣經濟改革困境的問題所在。
“又不愿加大開放大陸投資,島內經濟喪失好的脫困機會”,朱磊認為,大陸依舊在擔當世界經濟的火車頭,臺灣應充分利用大陸經濟快速發展的優勢,讓更多的大陸資金和技術入島,而不是過多地考慮政治、安全因素。
總結2012年臺灣經濟,王建民認為最核心的依舊是政治因素,造成臺灣經濟長期的不景氣。他說,“雖然年底臺經濟有好轉跡象,但政治綁死經濟,政治問題不解決,很難找到經濟長遠發展的良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