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早就陷入“促銷紅海”。臺灣《立報》今日刊載社論表示,臺灣琳瑯滿目的行銷活動,絕非好兆頭。供需之間,只有集體消費萎縮,才會伴隨行銷成癮的現象,這是臺灣最值得注意的警訊。
全文摘編如下:
臺灣的購物狂歡就在眼前。以“周年慶”為名目的活動密集上演,甚至還盤據媒體頭版。
不只是檔期性的“周年慶”活動,其他看似沒那么精致包裝的“跳樓大拍賣”、“租約到期清倉”,也經常在街頭巷尾的小店面打游擊戰。
林林總總,或高檔或一般,臺灣早就陷入“促銷紅海”。
美其名,各式各樣的促銷是為了回饋客戶;在商言商,更有清季節庫存之效;但這種行銷過度、促銷泛濫的現象,適巧說明了臺灣消費不振,所有廠商想方設法從消費者身上榨出最后銀兩的困境。
臺灣琳瑯滿目的行銷活動,絕非好兆頭。企業都很清楚,行銷就是“搶錢”,手腳要快,出招要準,因為臺灣的消費者就只有一套錢,先用在彼處,就很難支在此處,落后了,就只能干瞪眼。
臺灣消費市場已經處在池淺無魚的狀態。兩千三百萬人說多不多,說少也不少,癥結出在,拼經濟拼不到就業機會,如何厚植消費人口?企業征人,擇廉而用,又如何讓人有多余所得可支?
供需之間,只有集體消費萎縮,才會伴隨行銷成癮的現象,這是臺灣最值得注意的警訊。業主嚴控員工薪資成本,到頭來,還是得用行銷預算來還。
歧途多亡羊,臺灣的行銷成癮,適足為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