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發自臺北的報道,熱錢流入、ECFA生效后引發預期心理的炒作,以及銀行利率低等等因素推動了大臺北地區房價上漲,引發民眾討論,也成了選舉議題之一。
臺興建只租不賣社會住宅
為幫助經濟弱勢族群安身,臺灣推動興建只租不賣的社會住宅,當局“內政部”15日公布第一批五個社會住宅的地點,兩個在臺北市,三個在臺北縣。
“內政部”計劃在明年12月底動工,大約可以興建1661戶,最早預估可在一年內完工。不過,將限制居住時間,三至七年不等。
受訪學者和房仲業者都指出,只劃出了地,但沒有說明詳細配套,比如租金多少,誰有資格住,誰來管理,這些細節估計都還有得吵的。管理得不好,社會住宅還可能成為貧民窟。
臺灣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張金鶚并不看好社會住宅計劃,主要因為量太少。他指出,與新加坡不一樣,臺北市的公有地不多,大部分是私有地,市府不能大量蓋社會住宅,往這個方向操作,效益空間非常有限。他評估,在選前急拋出興建社會住宅的地點,為爭取選票而平息民怨的意味比較濃厚。
臺灣房屋不動產研究中心執行長邱太煊則認為,臺灣要推出社會住宅的目的不是要打壓房價,而是要讓經濟弱勢族群、青年族群有房子可以租。在這點上,社會住宅是值得鼓勵的,而且分階段推出少量的社會住宅,可以保持房市的穩定。
臺北房價過高引民怨
調查顯示,亞洲八大國際城市房價,臺北市每坪(3.305785平方米)46.9萬元臺幣, 一年漲幅14.95%,排名第五。排在前頭順序為香港、東京、新加坡和首爾。雖然房價不是亞洲最貴的,但是大臺北區房價飆漲卻是十大民怨之首。
臺灣“內政部營建署”的資料顯示,臺北市的房價和收入比例,高達10.8倍,民眾十幾年不吃不喝才能在臺北購屋。調查也發現,高達六至七成民眾認為房價不合理。
薪水漲幅跟不上房價,臺北市住不下,許多人干脆選擇逃離。據報道,房仲業者統計,上半年總計有五萬多人搬離臺北市。
當局“打房”收效甚微
為了讓房價降溫,臺灣當局“行政院長”吳敦義今年3月公開宣示,暫停臺北市精華區非公用土地標售。
金融機構的房貸政策也跟進調整。除了升息,臺“中央銀行”在今年9月底針對銀行土地建筑融資祭出道德勸說,并請“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協助了解保險業標地的情況。
不過,“央行”雖然打房,但臺北市的房價跌幅并沒有太重,大臺北區為主的房市交易熱絡不減。住展雜志統計資料顯示,大臺北區有新建案再創下區域新高價的的行政區多達21個,其中臺北市有八個,臺北縣有13個。
臺灣房市泡沫化趨勢將惡化
而隨著美國二次量化寬松刺激熱錢不斷流向亞洲,臺灣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張金鶚警告,臺灣房市泡沫化趨勢將惡化。
他受訪時說,大臺北的住宅現在已變成了投資、投機的工具,而不是單純的居住,加上建商養地、炒地,更是把房價托得高高。當局應該要嚴加打擊炒房行為,興建社會住宅是無效的。
臺灣房屋不動產研究中心執行長邱太煊則認為,當局其實不希望房價摔下來,因為打房打得太厲害,會傷到經濟,對民眾不好,但不打也不行。在兩難之間,關鍵是要“保持房市穩定”,臺北目前住宅短缺70萬,社會住宅還是有一定的穩定效果。
臺當局“內政部”昨天公布的民調顯示,88.9%受訪者支持社會住宅政策,77.6%贊成與社區混合在一起的社會住宅蓋在自己家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