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加快建設文化之都 16次易稿集納八方意見 2020年建成著名文化中心城市
每年統籌資金100億元,用于支持首都文化發展。建五大新機構,兩大新平臺,2020年,把首都建設成為在國內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在國際上具有重大影響力的著名文化中心城市。
今天,中共北京市委《關于發揮文化中心作用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公布。
誕生
文化發展戰略 15年出臺兩個
歷史上,本市共出臺過兩個有關文化發展的戰略性、基礎性、指導性專門文件。
一次是1996年底市委全會通過的《關于加快北京市文化發展的若干意見》,一次便是此次通過的《意見》。
1996年出臺的文件,提出了13項主要任務和6條保證措施。這份文件之后一段時期內被學界認為是北京文化發展的“元政策”。時隔15年,當初提出的主要任務大部分已經實現,文化發展面臨新的任務。
此次出臺《意見》的一個重要提升,就是在視角上更強調“首都”的分量。此外,它將作為本市今后10年文化發展的重要政策指導,將為諸多具體措施的出臺提供依據。
16次易稿 形成文件
為了出臺這份《意見》,盡快繪制北京首都文化的“路線圖”,今年5月中旬起,劉淇便親自帶隊進行調研,足跡遍布京城的上百家文化單位,通過多種形式廣泛聽取意見。
據不完全統計,到11月底,僅劉淇帶隊參加的文化調研就有十多次,文件調研起草小組共開展調研50多次,召開座談會30多場。
“中國當代藝術迫切需要的是掌握話語權。”5月12日,宋莊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劉淇與藝術家們坐在一起交流,傾聽大伙兒對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意見和建議。最終,這些思考化作了具體舉措,在《意見》中得以明確體現。
《意見》自5月中旬便開始醞釀,先后16次易稿才形成最終的文件。它吸納了全國政協黨組、市人大常委會、市政協、各民主黨派北京市委、市工商聯、無黨派人士、有關部門及專家學者的意見建議88條。此外還吸收借鑒了兄弟省市的一些好做法。
目標
每年100億元 支持文化發展
《意見》包括提高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明確目標任務,加快改革發展,建設好國家文化中心等五大要求。同時提出了北京要成為六大中心、打造九大文化工程的目標。
建立“北京文化發展專項資金”,每年統籌100億元用于支持首都文化發展。計劃啟動文化創意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文化創意產業投資基金和擔保基金等,支持內容生產、科技研發、平臺建設和渠道拓展。
《意見》勾勒出“引領中國、影響世界的首都文化航母”雛形: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著力培育500家骨干文化企業、100家文化上市公司、50家百億級文化企業集團、3至5家千億級文化企業集團。
“十一五”期間,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12%。“十二五”末,這一數值將提高到15%。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位居全國前列。
創新點
新提法
北京是享譽世界的歷史文化名城,文源深、文脈廣、文氣足、文運盛。
新目標
率先建成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力爭達到18%。
五大新機構:總規劃總協調
●建立首都文化建設指導委員會
加強總體規劃和統籌協調,充分發揮中央和國家機關、央屬文化企事業單位在首都文化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成立北京市文化精品工程辦公室
圍繞創作無愧于歷史、無愧于人民、無愧于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成立該辦公室,創新精品創作生產體制機制,實行項目化管理,加大優秀文化產品推廣力度。設立文化藝術發展基金和首都文化貢獻獎。
●組建國有文化資產監督管理機構
按照管人管事管資產管導向相結合原則組建的、對文化企業國有資產實施監督管理、依法履行文化企業國有資產出資人職責的綜合管理機構,統籌規劃和實施文化改革發展相關工作,負責文化投資、資本運作、國有文化企事業單位資產管理及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重大文化項目、重點文化工程的規劃立項和組織實施。
●成立全市重大文化項目推進辦公室
健全區縣文化建設協調機制,搭建工作平臺,促進信息共享、人才交流。
●建首都智庫
以首都社科理論資源為依托,以多學科專家學者為骨干,為市委、市政府處理各方面問題出謀劃策,提供決策服務的公共研究平臺。
兩個新平臺:統籌文化資源
北京文化創意產業交易平臺、北京文化產權交易所、中國藝術品交易中心:健全文化市場體系。
人文北京數據庫:以數字化的方式匯總地區哲學社科、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文學藝術、互聯網新媒體等各類文化資源信息的高端服務平臺。通過建設這個數據庫,全面掌握北京市文化改革發展情況,統籌規劃、利用和管理各種文化資源。
新資金:護航文創產業
文化藝術發展基金和首都文化貢獻獎
建立健全文化產品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營造多出精品的氛圍。
北京文化發展專項資金
在整合資源的基礎上,每年統籌資金100億元,用于支持首都文化發展。
北京版權保護基金
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和利用。
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投資基金、擔保基金
健全文化投融資服務體系,支持內容生產、科技研發、平臺建設和渠道拓展。
新舉措:培養名家人才
首都高端人才數據庫和重大文化項目首席專家制度
加強文化名家培育,培養一批德藝雙馨的文化名家和各領域的領軍人物。
首都人民藝術家
對突出貢獻者授予該稱號。
城鄉社區公共文化服務崗位
對服務期滿高校畢業生報考文化部門公務員、相關專業研究生實行定向招錄。
亮點
名家大師將可享特殊待遇
《意見》鼓勵名家領辦文藝院團,還允諾名家大師可以享受特殊的待遇:從編劇、策劃、評論、宣傳、投融資等方面形成全方位、立體式的專業人才服務支撐體系。
本市將多渠道吸引海內外人才來京創業;采取股權、期權、年薪制等多種方式,激勵文化創新人才;支持藝術院校畢業生服務社區;對服務期滿畢業生報考文化部門公務員、相關專業研究生定向招錄。
借鑒“中關村模式”
《意見》提出,要借鑒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模式,為文化與科技融合提供政策支撐。
中關村的發展離不開一定的物理空間,發展文化產業也是如此。《意見》提到,本市將開展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認定工作。同時,還將建設一批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程度較高的產業集聚區,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創意村落、創意工廠、主題樓宇和文化街區。
同時將支持建設產學研戰略聯盟、市級文化科技創新工程實驗室和公共服務平臺,提升文化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將加快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積極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文化產業,提高文化企業裝備水平和科技含量,大力發展新興文化產業。
打造骨干企業和文化航母
本市將加快建立文化創意產業的現代企業制度和現代產權制度。推進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著力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的骨干文化企業。另外,還將實施跨區域、跨行業、跨領域戰略重組,吸引世界五百強企業、特大型國有企業投資文化創意產業。
與此同時,《意見》還對非公經濟文化企業和中小文化企業提出了扶持措施。
公共文化服務
城鄉一體化
《意見》提出,本市將在全國率先建成均衡的、城鄉一體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在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方面,本市將向城南地區、城鄉結合部、重點新城、新建大型社區及農村地區傾斜,并優先安排涉及基層和農村群眾切身利益的文化項目。
除加快街道級文化休閑中心、郊區城鎮數字影院、“八網合一”、數字文化社區、24小時自助圖書館等設施的建設外,還將推進圖書館、美術館、科技館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并向全社會免費開放。
《意見》特別強調,要豐富流動人口的文化生活,保障來京務工人員、困難群體的基本文化權益。
另外,還將推動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由“一街一品”向“一村一品”延伸。(記者 周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