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网站-91亚洲国产-91性视频-91新网址-在线黄色网页-在线黄色网

中國臺灣網
  
海西動態
閩臺交流活動
了解海西
政策支持
臺灣農民創業園
海西西岸(福建)
農業合作試驗區
臺灣水果中轉站
字號:
閩臺端午風俗 臺灣竹排拔河奇特風俗

  時間:2010-05-19 15:05    來源:福建新聞網     
 
 

  福建新聞網東山5月19日電(孫英龍)臺灣端午節有不少民俗活動,有扒龍舟,又有竹排拔河,這種水上竹排拔河既奇特又有趣。受到人們的歡迎。此風俗源自大陸的扒龍舟。

  竹排拔河與劃龍舟相似,但性質迥異,趣味十足,為單調的漁鄉生活平添鄉土情趣。

  竹排拔河是用兩只木船(竹排)分別隔在兩邊,中間一條木板船隔開,兩條竹排的背后用粗繩子結在船尾。兩竹排以同樣的人數,一般14至15人,分坐兩邊,中間一打鑼的做指揮。這種竹排拔河注意融合劃船技巧,最困難的是選手們劃漿的一致性與力道的整齊合作。

  比賽的方式是兩竹排劃手背對背劃漿,奮力各向前劃,同樣大的竹排、同樣多的劃手。每場比賽時間為60秒,輸贏距離在中心線前后4米,出賽以不超15人為準,包括漿手14人及鑼手1人,每賽一局換一次場地,兩隊各勝一場時,場地由抽簽決定,比賽中若有隊員落水即視為失敗。

  水上竹排比賽十分壯觀奇特有趣。只聽指揮哨聲響起,兩隊劃手各坐竹排上,漿落水中,背對背,使勁奮勇向前劃。鑼聲鏘鏘,展開一場激烈的拉鋸戰,水花四濺,選手們有力的吆喝,與岸上觀眾的吶喊場、加油聲混成一片,此起彼落,水珠加汗珠,在短短的60秒鐘中,使雙方的打拼不能片刻松懈,馬上就有一隊勝了,一隊輸了。一隊再上場,一隊下臺,另一隊又上來了,各路英雄好漢在水上聚合,呈英雄比武態勢,有的訓練有素,劃漿整齊劃一,有的不諳水性,隨著溪流波動,一個踉蹌跌個四腳朝天落水了。最有趣的是那高山族(原住民)隊,他們鮮艷的山地服裝確實格外引人注目,可惜“龍困淺灘遭蝦戲”,由于平時少在水里鍛煉劃漿,三兩下就被對手解決,失敗了,但精神卻是可嘉。

  哨音再響,勝負再定,兩邊鏖戰,鑼場響徹四方。每場比賽都有勝負,勝負后則是高高興興地哈哈一笑,拿起毛巾擦擦汗,喝杯涼水潤潤喉,大家友好地打招呼“朋友,明年來賽個輸贏吧!”

  海峽兩岸的“扒龍船”

  在傳統體育中,龍舟競渡是中國典型的體育民俗事象之一,也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龍文化現象。龍舟競據說起源于紀念楚國大夫屈原殉國,在中國有著幾千年的歷史。賽龍舟在海峽兩岸很普遍,如今我國龍舟競渡已走向世界,成為國際新興體育健身強體的競渡項目。我國和新加坡等國家多次舉辦國際龍舟比賽,吸引了五大洲朋友,廣東龍舟隊等多次力挫群雄,榮獲冠軍,為祖國贏得榮譽。

  龍舟競渡在中國江南水鄉、少數民族各地區及沿海各地都很盛行。貴州的臺江與施東交界的清水江畔,那里的苗族每年農歷五月二十四日,進行為期四天的龍舟佳節慶祝活動。《民族體育集錦》和《中國的大百科全書·體育卷》等文獻中描述:苗族龍舟長20余米,寬1米。它由三根筆直杉樹挖掘成槽形捆綁而成。中間一根長23米,為母船,兩側每根長17米,為子船。水手共38名。總之,賽龍舟是我國一項集體力、比技術、練勇敢、促團結的體育活動。

  “扒龍舟”是臺灣端午節傳統體育項目。“扒”是閩南和臺灣話“劃”的意思。“扒龍船”即“劃龍舟”。端午節是臺灣三大傳統節日之一(即春節、端午節、中秋節),臺灣端午節稱“五月節”。祖國寶島臺灣由于大陸移民很早就前往開發,同時也把祖國大陸的傳統民俗帶到臺灣,形成了許多相同的風俗習慣,其中包括傳統節日、傳統的文藝體育風俗,端午節的“扒龍船”就是臺灣同胞保留至今的悠久傳統民俗之一。

  臺灣端午節基本與大陸相同,包括扒龍船(劃龍舟)、吃粽子、門楣懸艾插蒲、飲雄黃酒等。

  臺灣王詩瑯《艋舳歲時記》載:端午節到了黃昏的時候,淡水河上有盛大的龍舟競賽,俗稱“扒龍船”,過去臺灣端午節賽龍舟儀式相當隆重。首先要祭龍船、開光點睛、燒香點燭。比賽之后,必須擇吉日謝水神,再將龍船扛上岸安置,并舉行謝江儀式。祭江及謝水神儀式時、要擲紙錢及粽子,祈求江河不要危害生靈。謝江時各子弟班(業余音樂劇團),雇了大船、繡了彩船排場。據劉還月《臺灣民俗志》載:“賽龍舟一直都是端午節最重要的民俗體育活動。過去它是村與村之間聯絡感情的橋梁,現在欲成了奪魁為重要的活動,于是四處雇請傭兵(即劃船手),再也見不到過去和諧、快樂的景象。以往在賽龍舟之前,一定要先祭江及謝江,儀式相當隆重,祭江時由一艘龍舟劃至江中焚香禱告,并擲紙錢及粽子,祈求江河不要危害生靈的安全。”王詩瑯在《龍船與謝江》文中載:“謝江時,各子弟班雇了大船,繡了彩船排場,岸上則“四平”亂彈戲(地方戲曲)及布袋戲不下二、三十臺、熱鬧異常。”《臺灣民間信仰小百科·節慶卷》載:“龍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角色,而眾人所關心焦點也在賽龍舟一項。”書中詳細介紹臺灣賽龍船盛況;說明臺灣同胞很重視端午節賽龍舟。而這種風俗源于祖國大陸,證明海峽兩岸風俗相同,同根同源。

  臺灣在賽龍舟同時還舉行“隔河拔河”的民俗體育活動,比賽時兩隊人馬分立兩岸互拉一條又粗又長的大繩,兩隊互相較量呼喊,你爭我拉,結果常是輸者落水,贏者在岸上,因此比賽者都必須穿救生衣。成為臺灣現代端午節賽龍舟的另一習俗。除此還插榕、艾,“插榕卡勇龍,插艾卡勇健”,婦女也取一支榕插頭上。這些風俗都源自閩南。

  海峽兩岸粽子香

  粽子是海峽兩岸端午節的民俗食品,幾乎家家必備,人人必吃,成為海峽兩岸人民共同的食品習俗。

  劉還月《臺灣民俗志》載:“臺灣端午節的信俗雖多,最重要的仍是包粽子及賽龍舟。粽子就是古代的角黍,相傳為了祭祀屈原,又怕祭品流沒水中,故用竹筒盛米,密封后投入江中,后來慢慢演變為粽子。”當年,大家為了祭祀楚國大夫屈原,以竹筒貯米,投入江中祭奠,稱“筒粽”。后來,是用葉(或菰葉)包粽子。稱為“角黍龍舟吊屈原”。吃粽子、劃龍舟,千百年來流傳海峽兩岸,還流傳到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家。

  唐宋時,就有多種粽子,據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載,“端午粽子,名品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錐粽、茭粽、筒粽、秤錘粽。”粽子起初流行南方,后逐漸在北方流行起來,唐宋如此,明清亦如此。隨著大陸人民移居臺灣,也把端午節風俗帶到臺灣,并成為臺灣的節俗。

  《臺灣民間信仰小百科(節慶卷)》載:“端午時節,粽子是最具代表性的應節食品,家家戶戶都必須包粽子祭祀神明及祖先,并供全家人食用,處處洋溢著粽香成了這個節日最大的特色。”該書又說古稱角黍的粽子,在臺灣由于新移民的加入,中國各地的粽子都在臺灣出現,但仍以約呈四方形、四角交錯呈現的臺灣粽子最受歡迎。

  臺灣的粽子制作材料及方法有些和閩南相同,分成“米庚粽、咸粽兩種,米庚粽系糯米拌食用堿而成,咸粽則包豬肉、蝦米、香菇、芋頭、蠔干、粟子等物”(吳瀛濤《臺灣民俗》)注:米庚粽即甜粽,咸粽即肉粽)。臺灣還有特別的“菜粽”,菜粽是臺南特有的大眾化小吃,俗稱“大眾菜粽”,它有一段可歌可泣光榮歷史。它雖然包著的只是糯米和花生,但卻包涵著臺灣同胞反抗外來侵略的浩然正氣。中日甲午戰爭后,腐敗的清政府割讓臺灣給日本,臺灣的中華兒女奮起抗日,后來因軍糧告急,他們就用粽子來充饑,由于肉類奇缺,于是就用花生和米做成菜粽邊吃邊戰斗,奮起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臺灣被日本侵占后,臺灣同胞常常做菜粽吃,以紀念當年英勇反抗日軍的壯舉。筆者訪臺時,親嘗這種菜粽并聽了這動人的故事。

  《臺灣民俗志》載,一般民間在端午節前都會包粽子饋贈親友,新婚夫婦則要吃岳父家送來的粽子,稱之為送節。筆者訪臺時看到,現在臺灣的粽子,已成為一種非常普遍的鄉土食品,一年四季都能吃到。飲食店都有賣粽子,主要是由閩南傳去的肉粽。臺灣民謠有《燒肉粽》,許多人都耳熟能詳傳唱,每每夜半時分,臺灣較繁華市區也常見到賣肉粽的小販。臺灣著名的粽店有新竹的“成家肉粽”、彰化的“肉粽和”、臺南的“再發號肉粽”等。

  海峽兩岸還有俗諺“食過五月粽,寒衣收入杠”、“沒食五月節粽,破裘(寒衣)不甘放”。粽子已成為季侯轉換的標志。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福建農林大學探索閩臺農業合作和教育交流新模式       ·海峽兩岸共辦全國首個孔子雕塑室落戶福州      
·千余種臺灣特色食品“香飄”海峽兩岸經貿交易會       ·“海交會”首次透過臺灣媒體在島內實現直播      
·天福茶學院與臺灣高校結對子 加強文化交流活動       ·云霄縣鳳興村臺灣新品種木瓜喜獲豐收 暢銷全國      
圖片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山阳县| 宁蒗| 保靖县| 萨迦县| 鱼台县| 乌鲁木齐县| 黎城县| 密山市| 沙湾县| 梅河口市| 四川省| 周至县| 正定县| 武强县| 汉沽区| 双鸭山市| 滁州市| 扶沟县| 佛冈县| 浠水县| 永和县| 浮梁县| 民县| 乐平市| 应城市| 荥阳市| 嘉义市| 汉阴县| 青浦区| 磴口县| 大厂| 万州区| 慈溪市| 达日县| 云霄县| 新泰市| 贵南县| 岐山县| 汉中市| 墨脱县| 南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