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西部地區,人們驚呼,他們找到了新的“增長引擎”;而在四川省和重慶市,人們則在興奮地談論“中國經濟增長的第四極”。帶來這些新稱謂和期待的,是即將編入“國家隊”的成渝經濟區。日前,《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獲得國家發改委的審批通過。同時,據有關人士介紹,這份規劃已上報國務院,“待國務院批復后,預計近期將會出臺”。
成渝經濟區一直被分析人士稱為“呼之欲出”或“板上釘釘”的事情。早在去年7月,國家發改委就在成都召開編制工作會,初步商定了成渝經濟區涵蓋的區域。
今年3月,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帶隊完成了為期一周的川渝兩地實地調研工作。
8月28日,在第六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高層論壇上,國家發改委秘書長楊偉民又暗示:“目前國家正在抓緊研究制定成渝經濟區發展規劃。”
在上海社科院城市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鴻勝看來,成渝經濟區規劃獲得國家發改委的審批“不讓人意外”。
他還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說:“一方面,成渝城市群在中國經濟版圖中作用明顯,升格成國家戰略的成渝經濟區將對中國經濟起到更明顯的拉動作用;另一方面,西部地區的快速發展更需要成渝地區的發力,因為成都和重慶本身是西部地區的核心地帶。”從某種程度而言,成渝經濟區未來將扮演“雙引擎”角色。
雙核五帶
郁鴻勝的分析在成渝經濟區的初步規劃中已經有所顯現。根據規劃初稿,成渝經濟區包括四川15個市和重慶31個區縣,人口和GDP總量均占西部地區的近三成。
同時,根據相關部門的初步規劃,成渝經濟區空間布局要依托中心城市和長江黃金水道、主要陸路交通干線,形成以重慶、成都為核心,沿江、沿線為發展帶的“雙核五帶”空間布局。其中,“雙核”為重慶發展核心和成都發展核心;“五帶”為沿長江發展帶、成綿樂發展帶、成內渝發展帶、成遂渝發展帶和渝廣達發展帶。
此外,據報道,成渝經濟區初步擬定了五大戰略定位——西部大開發的增長極或經濟高地,國家重要的先進裝備制造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和農產品基地,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國家內陸開放示范區和國家生態安全保障區。
華東師范大學長江流域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徐長樂對《國際金融報》記者指出,對于各具特色的重慶和四川來說,這樣的空間布局和戰略定位“既能很好地利用兩地已有資源、產業和總體的經濟優勢,也能充分發揮四川和重慶各具特色的發展經驗,并最終為成渝經濟區的總體發展提供幫助”。
值得注意的是,徐長樂認為,成渝經濟區或將為相關體制創新提供一定的空間。“城鄉統籌的最大問題就是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戶籍制度等。從目前已有的信息看,該區域規劃或將對這些問題著手進行解決。這或將為相關方面未來的改革奠定基礎。”
還有專家指出,成渝開發區將讓區域內的產業優化升級,帶動諸多產業要素流通,并實現在招商引資方面的突破。
拉動西部
“從未來發展前景看,成渝經濟區不但將與沿海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增長極呈東西犄角鼎立之勢,而且將成為中國從西部走向世界的核心區域。”中國區域科學協會會長楊開忠引發了人們對成渝經濟區的無限遐想。
“要想輕易實現第四極,并不容易,更不是僅靠口號就能喊出來的。”徐長樂認為,“這需要雙方將基礎設施建設、綜合配套政策和設施方面的優勢進行疊加。當然,對整個西部地區,尤其是西南地區而言,成渝經濟區的‘領頭羊’地位不可動搖。”
郁鴻勝則認為,成渝經濟區對西部地區乃至整個中國經濟的輻射作用不可小覷,“這不僅意味著重慶和四川在西部地區和全國的經濟融合,更近一步說,也將加快成渝地區與世界經濟的充分融合”。
政府有關部門對成渝經濟區的影響也早有定論。此前,重慶市發展和改革委主任楊慶育曾表示,成渝經濟區是西部大開發新的引擎,必將在新一輪西部大開發中發揮更大作用。成都市副市長傅勇林認為,通過區域發展,將縮小整個西部與東部的差距。
模式之弊
然而,徐長樂對成渝經濟區的雙核發展模式卻不無擔心。他在采訪中對記者說:“成渝經濟區雖然發展潛力非常大,但不是全然沒有挑戰。最難解決的就是成都和重慶的‘雙核心’問題。”
首先,雙核心可能在發展中造成內部競爭乃至內耗,比如,在政府層面的協調、招商引資乃至人才引進等方面都會造成沖突。其次,重慶是直轄市,成都是四川省的省會,雙方在行政資源的分配上可能會存在不同,繼而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所以,等成渝經濟區規劃獲得國務院通過后,相關省市不僅要考慮經濟方面的發展,同樣需考慮協調發展。”徐長樂認為,“從政府層面說,應加強政府層面的溝通,打破地方保護主義;從市場層面看,要讓市場要素和人力資源進行充分流通。在成渝經濟區發展初期,政府層面的溝通應該是主導措施,市場層面的要素流通則是輔助措施。”
郁鴻勝則有不同看法。他認為,成渝經濟區的“雙核”模式并無弊端,這是雙方“因地制宜、因時而異”的選擇,不會產生資源分配上的沖突。此外,從成都和重慶的城市規模上看,也不會產生行政資源分配不公的問題。(記者 黃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