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鉆石公主號”郵輪 攝影:張海峰 圖表:吳名遂
上海郵輪旅游市場促進工作組昨天成立,郵輪旅游經濟專題研修班也正式開班,一系列圍繞“打造國際著名郵輪旅游目的地”的工作正在有序展開。記者獲悉,按既定目標,至“十二五”期末,上海要建成東亞地區的郵輪樞紐港,要成為與新加坡、香港比肩的亞太地區三大郵輪中心之一。
發展郵輪旅游是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國家戰略,是上海建設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重要內涵,也是提升上海都市旅游產品體系和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在今年2月召開的上海市旅游產業發展大會上,市委書記俞正聲明確指出要努力建設上海郵輪母港,加快把上海建設成為世界著名旅游城市。
上海市旅游局局長道書明表示,世界上一些重要的旅游城市,往往就是郵輪旅游中心城市,如美國的邁阿密、紐約,西班牙的巴塞羅那,英國的倫敦,以及新加坡等。因此,上海要建設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發展郵輪旅游是必然選擇。
誘人的“郵輪蛋糕”
自從2006年7月“歌詩達”號郵輪在中國開通航線,郵輪這種新鮮的旅行方式在中國走過了5年歷程。盡管起步晚,但中國郵輪旅游的發展速度卻非常驚人。來自中國交通運輸協會郵輪游艇分會的統計,去年中國內地全年共接待國際郵輪223航次,同比增長了42.9%。其中,以我國沿海城市為出發港的國際郵輪有95個航次,同比增長18.8%;訪問我國沿海城市的國際郵輪有128個航次,比去年增長68.4%。去年乘坐國際郵輪的出入境內地旅客已經多達79萬人次。皇家加勒比郵輪公司副總裁邁克·貝勒為此驚嘆:在歐美市場已經基本飽和的情況下,亞洲尤其是中國已經成為了全球郵輪旅游最具潛力的市場。
郵輪旅游是國際旅游中最具全球化特征的一個分支行業。從目前情況看,郵輪制造主要集中在挪威、芬蘭、意大利、德國等國家;郵輪企業特別是郵輪集團總部主要分布于美國、英國、希臘、馬來西亞、挪威;郵輪業資本金主要來自于美國、德國、英國和日本;郵輪運營管理人才主要來自意大利、希臘、挪威、英國等國家;船員主要來自南歐和東南亞。因此,可以說郵輪產業是一個全球化的網絡性產業,以連接七大洲的整個海洋作為運營舞臺,以遍布世界各地的碼頭作為依托,構建起龐大的航游網絡。統計顯示,近50年來,現代郵輪產業以年均8%到9%的速度增長,其增速約為國際旅游業產值平均增速的兩倍。
業內專家表示,對于港口城市而言,郵輪旅游可以帶來全方位的消費結構升級。在郵輪經濟模式下,港口城市的主要收入來源在于郵輪公司和郵輪乘客在港口城市和周邊地區購買產品和服務所帶來的消費,包括乘客下船后的旅游消費和郵輪在港口都市添加補給、油料、淡水與處置廢品、接受港口服務、郵輪的維護與修理等,這些消費構成了郵輪旅游的直接經濟效應。而這種經濟效應還會通過產業關聯一環一環地傳遞下去,形成一條長長的產業鏈。據研究,其拉動系數高達1∶10。美國是目前全球最大郵輪消費市場,每年郵輪經濟總收益達200億美元,涉及航行、造船、建筑、制造、商貿、交通、金融保險、餐飲住宿等相關產業。郵輪經濟還為美國提供了26.8萬個就業崗位,工資總收入97.2億美元。
上海擁有兩大優勢
國際上通常界定郵輪母港的指標是 “年均登船人次超過10萬”、“港口年收益超過4億美元”。據統計,2010年在上海、天津、廈門、三亞、香港5個中國港口城市中,郵輪游客達到10萬人次級別的有3個,分別是107.84萬人次的香港、34.18萬人次的上海和10萬人次的天津。其中上海的增長尤其快速,2007年的郵輪游客為10萬人次,2008年為13萬人次,2009年達到18.3萬人次,2010年更是同比增長近一倍。道書明認為,上海郵輪旅游的目的地和集散地的功能已日趨顯現,這受益于兩大優勢。
首先是優良的地理優勢,上海處在我國海岸線的居中位置和長江的出海口,郵輪旅游可以溯江而上,服務腹地;從亞太旅游版圖上看,以上海為中心,豪華郵輪可以在48個小時內通達韓國、日本、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等地。以上海為母港,夏季可以重點開發前往北部沿海乃至日本、韓國、俄羅斯的航線,冬季可以重點開發前往南部沿海乃至東南亞的航線,使淡旺的周期達到最小,郵輪經濟效應可以舒展到最大值。
第二是發達的經濟區域優勢。郵輪旅游是海洋休閑旅游的高端產品,從世界經驗來看,它是人均GDP1萬美元到2.5萬美元的伴生品。上海從2008年起人均GDP已經超過1萬美元,以及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主要城市群社會經濟水平已處在全國前列,年均產出全國20%的國民生產總值,堅實的經濟基礎為本地區郵輪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應運而生的郵輪旅游,正可滿足正在從觀光旅游向休閑度假旅游轉變的民生需求。
目前,上海郵輪碼頭設施已形成 “兩主一備”模式,擁有兩個主要國際郵輪碼頭,分別為上海港國際客運中心和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同時外高橋六期多功能碼頭也增加了臨時客運設施,為郵輪提供臨時或應急靠泊服務。“兩主一備”模式已經完全滿足了各種類型的郵輪船舶的靠泊要求,為上海發展郵輪旅游準備了很好的硬件設施。嘉年華郵輪公司、皇家加勒比游輪、麗星郵輪等世界著名郵輪公司紛紛在上海開辟航線,其中還有多條母港航線。
郵輪旅游尚有瓶頸
盡管近年上海的郵輪旅游市場發展很快,但與其他國際郵輪母港相比,差距依然很大。在有著“國際郵輪之都”之稱的世界第一的郵輪母港美國邁阿密,那里駐扎著15個國際郵輪公司的總部,每年出入境旅客大約有490萬人次;位于西班牙巴塞羅那的歐洲郵輪母港,每年的出入境旅客也近300萬人次。業內專家認為,盡管上海擁有巨大且富裕的腹地客源,但開發郵輪旅游市場仍存在一定瓶頸。
首先,郵輪旅游對中國消費者而言,還存在一定的“距離感”。郵輪的活動空間寬廣,除了餐飲和住宿設施外,還有各種各樣的娛樂和休閑設施,如歌舞廳、劇院、游泳池、球場,還可以像在沙灘一樣享受陽光。郵輪還會沿途掛靠風景優美的港口,通過上岸觀光、購物和活動來調劑、豐富旅游休閑的內容。但是,中國游客對郵輪的認知和消費觀念還沒有形成。一些游客認為,郵輪旅游不能像傳統旅游那樣在目的地進行很長時間的逗留,而往往給游客只有半天或者幾個小時的時間下船上岸,對于想充分體驗異域風情的游客來說時間比較倉促,不能實現他們的旅游滿足感。因此,對于郵輪旅游的市場培育還有待加強。
其次,我國的假期制度不能滿足長線郵輪旅游所需時間。調查統計顯示,歐美國家長線郵輪游客的平均年齡多集中在40歲以上,有錢有閑的退休人群和家庭型休假人群占了很大比例。但是在中國,退休人群雖有閑但多數無法負擔高額的長線郵輪旅游的費用,而一批相對高收入的精英人群卻往往沒有長達數周乃至數月的休假時間,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長線郵輪旅游的開發。受此限制,無論是皇家加勒比郵輪還是歌詩達郵輪,在上海開出的母港航線都是一周以內往返的日韓線路。另外,上海在郵輪產業鏈上游環節也存在空白,例如還不具備豪華郵輪的自主設計及裝備制造能力,也不具備本土母港郵輪與本土郵輪公司。
道書明表示,新成立的上海郵輪旅游市場促進工作組集中了政府監管部門、旅游推廣部門、郵輪客運中心、郵輪公司等16個單位,目的就是為了建立起協調機制,完善郵輪旅游產品體系、市場營銷體系與服務體系,同時強化國際與國內范圍的郵輪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設,加強消費者對郵輪旅游的認識與興趣,共同努力將上海打造成為國際著名郵輪旅游目的地。(記者 陶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