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呼吁“滬杭、滬寧高鐵要盡早修建支線,連到我們這里”;有人擔憂“我們怕高鐵一通,越來越多的優質資源被‘吸走’”……在1日舉行的“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第十一次市長聯席會議”上,與會者們對高鐵發展“心態微妙”。
此次會議在江蘇鎮江召開,22個城市的市長、副市長就今年的主題“高鐵時代的長三角城市合作”進行了深入探討。會議描繪的“十二五”長三角“高鐵圖景”讓人心動不已。
一個確鑿的事實是,高鐵將加速長三角“經濟地理”的結構優化和深度演變。長三角各城市正大踏步進入高鐵時代,滬杭、滬寧兩條線路已經開通運營,更多的線路將在長三角織就一張“高鐵網”。
杭州市副市長佟桂莉介紹,目前杭寧、杭甬、杭長等高鐵客運專線正在加緊建設,其中杭寧和杭甬客專有望在今年內開通。
尚無高鐵的臺州市副市長蔡永波在會上呼吁:“我們現在離杭州還需要3個半小時。滬寧、滬杭高鐵應該修支線通到臺州,這樣才能更加發揮臺州的作用。”
不過,也有城市對高鐵似乎是“想說愛你不容易”。鎮江市市長劉捍東認為,在非高鐵時代,欠發達城市要擺脫“中心城市輻射梯度遞減”的鐵律,難度很大。但長三角高鐵時代“一小時交通圈”的實現,為打破這一“魔咒”創造了時機。與此同時,他又時刻警醒:像鎮江這樣的中等城市,既要依靠上海、杭州、南京這些大城市借力發展,又要避免因高鐵而造成的“被發展”。何以見得?“有了高鐵后,大量優質資源、高端利潤可能會向大城市集中,使中等城市徘徊在低端。”他說。
依托上海的大飛機項目,鎮江近年來吸引了40多家大飛機配套企業,規劃面積達11平方公里的航空產業園也是形勢喜人。但劉捍東對“送上門”的高鐵將會帶來什么結果,依然頗感不確定。
高鐵時代長三角各城市如何發展?劉捍東提出:一是要“依靠”但不“依賴”,在搶抓機遇中借力發展;二是“同城”但不“同質”,在加速融合中彰顯特色,高鐵時代各城市之間的“對話”將更加直接、激烈,中等城市必須增強自身的“反磁力效應”;三是“自信”但不“自守”,在全面開放中深化合作,要把長三角地區建設成為一個有序高效、市場統一、產業發達、分工合理的智慧城市群,最難的不是技術,而是觀念。
業內人士提出,高鐵時代降低了區位優勢在競爭中的重要性,“創新能力”成為區域發展的重要競爭變量。在我國實施擴大內需的戰略過程中,長三角各城市創新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大小直接決定了今后其在區域、中國乃至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地位。
“高鐵通了,城市之間的空間距離縮短了,但經濟上的距離不一定縮短。”國家發改委秘書長楊偉民說,拉近城市之間的經濟距離,最關鍵的就是合作。他提出,長三角地區應切實抓住高鐵時代帶來的歷史機遇,加強城市之間的合作,進一步提高長三角地區在全球經濟中的整體競爭力。(記者葉鋒 葉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