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廣東湛江市到汕頭市的海面上,近年來出現一座座龐然大物——深水網箱群,當地人形象地稱它為“海上產業園”。成千上萬噸的名貴水產品軍曹魚、龍躉從這些“海上產業園”流向日本、美國等海外市場。借助“海上產業園”的帶動,2009年廣東漁業經濟總產值同比增長11.4%。
從淺海傳統養殖到深海“產業園”,廣東現代漁業正在加速向海洋尋求新的發展空間,創造“深藍GDP”。
海水養殖走向深海
6月11日下午,湛江特呈島2公里外的海面上海浪洶涌,在一處固定海上作業臺上,湛江恒興漁業有限公司(下稱“恒興公司”)的工作人員從雜魚堆里麻溜地扒拉了一桶小魚,跳上小艇,到了巨大的圓圈圍起來的深水網箱邊,奮力把魚向水里倒,突然,水面沸騰起來,一群約1米長的大魚開始兇猛地搶食小魚。
站在一個深水網箱旁邊的浮臺上,恒興公司的何經理告訴記者,這個網箱一年前放了一萬尾軍曹魚苗,“現在已經有近20斤了,要長到30斤才賣。”由于深水網箱所在海域離岸較遠,水質好,這里出產的魚質量更好。公司養殖的軍曹魚每公斤要賣到近30塊錢,價格比傳統網箱的魚要高10%左右,主要銷往韓國、日本、美國等市場。
兩年前,恒興公司開始大規模投資興建深海網箱。恒興園區是湛江市規模最大的深水網箱養殖基地,主要養殖軍曹魚、金鯧魚,以及巨石斑魚——龍躉。在這片海域,恒興公司已經安裝了15組深水網箱,每組4只網箱,而在附近的特呈島基地,恒興公司還在制作更多的網箱準備投放。“一期,我們已經投資了8000萬元發展深水網箱,未來,公司將投入3.5億。”何經理告訴《中國經濟周刊》,深水網箱是個潛力無限的大產業,它的意義不啻是一次海洋漁業的革命。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但對于近海漁業來說,傳統的“靠海吃海”路子已日漸艱難。“1996年,我已經是擁有幾百萬元的老板,但一場大臺風過后,我就變成窮光蛋了!”何經理的經歷在許多靠海吃飯的漁民、公司老板身上都時有發生。
海濱城市湛江是廣東省重要的海水網箱養殖基地,該市共有傳統網箱4.6萬箱,年產海水經濟魚2.3萬噸,有很多像何經理這樣的企業家。
但傳統網箱由于抗風浪能力差,只能限于港灣內養殖,而且過度密集、超海區容量的傳統養殖,不僅會造成養殖魚類病害嚴重,還會影響通航和城市景觀。更致命的是,傳統網箱多在水深5米處,容易受臺風、赤潮、洪澇、寒潮等自然災害影響。往往一場高強度臺風過后,魚排網箱盡毀、滿目瘡痍,網箱里養了幾年、價值幾萬甚至幾十萬的海魚一夜之間全部死亡或者逃到海里。2007年,在潮州市饒平縣柘林灣,因為臺風和洪水襲擊,這里的海水養殖業幾乎遭受毀滅性破壞,直接經濟損失達8億多元。
但是,發展養殖漁業是大勢所趨。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局長鄭偉儀告訴記者:“據統計,我國有海洋捕撈作業漁船6萬多艘,漁業從業人員近1000萬。過度的捕撈使海洋漁業資源面臨枯竭,而且2002年中越北部灣漁業協定的生效,勢必迫使大批外海漁船向近海擠壓,使原本就很脆弱的近海漁業更加不堪重負,漁民的生活出路、漁區社會穩定都會受到影響,發展水產養殖已成為沿海漁民轉產轉業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