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江夏學院與臺灣東海大學、亞洲大學、萬能科技大學、南開科技大學、首府大學、朝陽科技大學分別簽訂閩臺聯合培養人才項目協議書。此次合作的最大亮點是,閩臺通過 “校—校—企—企”方式,合作培養國際“互通型”金融人才。
閩臺合作金融辦學——
對接兩岸“互通型”人才需求
“臺灣金融業較發達,尤其在國際化和市場化方面拓展得比較好。”日前,全國人大財經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借鑒臺灣經驗,培養有國際視野的經營管理人才,包括兩岸高素質‘互通型’金融人才正當其時。”
隨著《兩岸金融監管合作諒解備忘錄》簽署和ECFA的全面實施,兩岸金融業也進入實質性合作階段。據了解,目前臺資銀行已在大陸設立6家分行和10家代表處,中行、交行等大陸銀行也赴臺設立辦事處,并將設立分行;富邦金控、同一證券、臺灣人壽等臺灣金融企業紛紛在福建設立分支機構或成立合資公司。
“兩岸金融機構進入互動發展的同時,也對‘互通型’金融人才提出了較大的需求。為了因應這種需求,填補閩臺合作辦學項目在金融專業的空白,我校選擇與臺灣6所高校開展金融專業合作辦學。”福建江夏學院院長鄭建嵐表示,該校正在籌建海峽金融學院,發揮學科傳統及行業優勢,實施“校—校—企—企”方式,培養兩岸國際化金融人才。
中國人民銀行福州中心支行負責人表示,由于兩岸的金融管理環境、管理體制和法律法規等方面存在差異,兩岸金融機構對共性金融人才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引進臺灣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優質教育資源,是閩臺產學攜手合作辦學模式在金融界的創新突破。”這位負責人說。
聯手培養高素質金融人才,福建有何優勢?臺灣東海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張永和博士向記者分析道:“福建與臺灣地緣相近,語言相通,文化相同,優勢很明顯。當前,臺灣金融業競爭白熱化,許多公營金融機構紛紛轉為民營機構,渴望早日到大陸尋找發展空間,也急需那種既懂金融業務,又熟悉兩岸經濟政策的‘互通型’金融人才。”
“校—校—企—企”方式——
培養高素質應用型金融人才
“兩岸在人才培養上可以有更多的合作空間,‘校—校—企—企’方式對于培養實用型人才便是個很好的嘗試。”全國人大財經委有關負責人這樣評價說。
根據福建江夏學院與臺灣院校簽署的合作協議,雙方通過“校—校—企—企”的產學結合模式,采取“2+1”或“3+1”模式,培養國際化“互通型”金融人才,大陸學生在福建江夏學院海峽金融學院(籌)完成兩年或三年的學習,另有一年學生可以到臺灣高校學習,而學生在臺學習期間,將安排到臺灣相關金融、證券、保險等企業見習。
與此同時,中國金融教育發展基金會在福州設立海峽兩岸金融教育專項基金,簽約授權福建江夏學院海峽金融學院具體運作,包括設立海峽兩岸金融教育獎助學金、推動海峽兩岸“互通型”金融人才標準研究等項目,著力推動閩臺聯合培養金融人才項目的先行先試。
“臺灣金融教育開放度大,國際化程度高,不少課程采取純英文教學,而且聘請金融界企業家授課,較傳統教學更專業、更適用。”臺灣萬能科技大學校長壯暢博士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們的教學風格自由開放,許多課程設置更親行業更親實踐,這樣培養出來的金融人才就能更快上崗。”(記者 李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