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海口2月26日電 題:“上島咖啡”江裕昌:每次成功都與減(關)稅有關
中新社記者 關向東
江裕昌是畢業于臺灣高雄醫學院的高材生,如今作為董事長、總經理,他領銜的一千多家“上島咖啡”加盟店,遍布大陸所有省、市、自治區。“上島”用一杯杯咖啡,將一種精致生活方式帶進了大陸。
新春,記者來到位于海口市龍昆南路唐城大廈的“上島咖啡”中國大陸母店,拜訪這位總能踏上潮頭的臺商。
江裕昌慨嘆,中國-東盟貿易區對臺灣非常重要,可惜臺灣的官員們“思路不夠開放”,沒能把它向民眾說明白;他同時希望大陸在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的商談中,對臺灣“包容”一點,在大格局下促成兩岸經貿資源盡快整合。
七十年代:踏上臺灣人生活方式驟變的“潮頭”
或許因為學醫,江裕昌對關稅變化給“社會肌體”帶來的驟變,也用醫生的方式作出“診斷”。
他談到,臺灣上世紀70年代能夠經濟騰飛成為亞洲四小龍,就是緣起于60年代進出口關稅大幅下降,促成進出口貿易及加工業快速發展。
他說:1975年前后,臺灣進口關稅每兩三個月下調一次,一年半降了四成,進口奢侈品成為民眾新寵,原本可望不可及的照相機也走進尋常百姓家。于是,他踏著臺灣人生活方式驟變的“潮頭”,在桃園縣大溪開設專營進口攝影器材的商號,銷售瑞士、德國大型精密照相機,也代理新起的日本攝影器材,生意十分紅火。
九十年代:登上剛建省的海南尋找減免稅商機
有誰知道,如今彪炳“源於臺灣,香聞世界”的“上島咖啡”,1997年誕生于一群海南“上島”臺商的寂寞。
江裕昌告訴記者,他1991年“上島”,是海南建省后第一批前來尋找商機的臺商。當時海南經濟特區有相當多減免稅優惠政策,臺商們仿佛時光倒流20年回到當年的臺灣,紛紛“上島”希望迎來事業的“第二春”。
于是,在如今“上島咖啡”母店所在地唐城大廈四樓成立了“海南臺商協會”。臺商們渴望有個地方可以聚會交流信息相互取暖,可當時海南連一家像樣的咖啡館都沒有。
“有人提出合股開一家咖啡廳方便大家,當下就有十個股東相應,一下子募集到150萬,我們就在唐城大廈一樓弄了個英國風咖啡廳”。江裕昌笑憶:“當時用四百多平方米開咖啡館在大陸可是頭一家。”
記者恰是“上島”的首批擁躉,當年一杯咖啡就要20多元,每月才敢去“奢侈”一次。
可是,僅僅用半年時間,“上島”的精致就開始為海南人接受。有朋友曾對江裕昌說:“在上島談生意總是成功,從沒失敗過!”
從未敗過的江裕昌,這次踏在大陸人生活方式變化的潮頭,在成就他人商談生意機會的同時,甚至把“上島咖啡”加盟店開進了拉薩!
新世紀:中國-東盟貿易區令“上島”受益
中國-東盟貿易區啟動“零關稅”,令“上島”從越南進口咖啡豆的成本驟降:“越南原是法國殖民地,咖啡種植烘培技術好,如今‘上島’七成的咖啡豆來自越南。”
江裕昌給記者看厚厚的幾本商業計劃書,原來他正在海口收購一家食品廠預備建立規模生產線;同時借海南建立國際旅游島契機,他還在籌劃建立一間“咖啡博物館”展示全球咖啡文化,將“上島”引入大陸的精致咖啡休閑方式,提升到文化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