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北8月7日電 (記者 黃少華)上海國際金融學院院長陸紅軍7日表示,兩岸在經貿往來日趨緊密的今天,應繼續增進合作,促成貨幣、投資和產業轉型的經濟新“三通”。
陸紅軍7日在臺北出席第三屆兩岸和平創富論壇。會議間隙,他接受本社記者采訪時說,兩岸可在臺北建立人民幣離岸中心,在廈門建立在岸中心;在產業轉型方面,可成立10億元人民幣的海峽金融產業投資基金;同時臺灣有很多股權資源,可建立離岸股權交易中心。
他透露,兩岸產業轉型要互動,廈門有此契機,不僅要做硬件,更要做好軟件。廈門方面也很積極。今年10月,廈門市和上海國際金融學院都將參與舉辦的首屆國際金融中心論壇。
陸紅軍教授認為,當前的國際經濟形勢給了兩岸一個機會。但機會之窗并不多,大概只有2年時間。
他表示,在定位上,兩岸金融合作有2種模式,一是目前一般的市場合作,二是金融中心合作,后者更有利于應對復雜的國際經濟形勢和兩岸產業轉型,更有利于人民幣國際化。
陸紅軍說,目前,上海正致力于建立國際金融中心;臺灣以理想的地理位置,過去提出過建立“亞太營運中心”,臺北較有機會發展成相對小型的金融中心;廈門可建立相對應的人民幣在岸中心;香港則是大中華區域內歷史悠久的較成熟的國際金融中心,2004年后香港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兩岸每年1600億美元的貿易總額大多在香港結算。兩岸三地4個中心可考慮增進互動。
他說,兩岸經濟金融合作相比著眼于當前,未來更重要,要有長期的眼光。一旦歐美經濟復蘇,機會就很可能流失。“未來已來,現在不在”。在空間上,合作不止于點對點,更要面對面,群對群。拿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與CEPA(內地與港澳更緊密經貿關系)攀比,就是點對點的眼光。兩岸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或“共同擁有”或“共同失去”。臺灣只有2至3年時間,希望有識之士認識到重要性、緊迫性和唯一性。
2006年,陸紅軍在北京出席首屆兩岸經貿論壇(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最初名稱)時提出,金融合作是兩岸經貿合作的核心與制高點。建立一套適合兩岸特點的金融合作交流平臺和運作機制模式,是兩岸人民務實把握機遇、共創和平繁榮的當務之急。他為此提出的10個建議中,就談到“在北京、天津、上海、福建等地設立兩岸金融試驗區,允許試驗區內兩岸經貿交易的人民幣與新臺幣直接計價結算。同時,探索建立海峽聯合銀行和離岸金融市場。”“就海峽兩岸的地區金融中心建設開展協作交流,促進區域發展與金融能力建設。”相信在海峽兩岸的共同努力下,合作與共贏必將成為兩岸金融合作的主旋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