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岸關系發展過程中,經貿往來是至關重要的一環,9月29日,由中國臺灣網和人民網聯合推出的“兩岸大交流、你我共參與”系列訪談節目,邀請著名臺灣問題研究專家、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所所長劉震濤教授,就大交流背景下的兩岸經貿關系進行分析和點評。
劉震濤從兩岸經貿交流由封閉到開放的發展過程、兩岸經貿文化論壇的獨特歷史地位、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簽署與執行情況等多個方面,分析和點評兩岸經貿關系的發展狀況,并與網友共同分享兩岸經貿交流歷程中的精彩見聞。
劉震濤指出,從90年代初開始,兩岸間的經貿交流體現了以下特點:交流層次越來越高、交流內容越來越豐富、交流形式越來越多樣、交流領域和地域越來越廣闊、交流從單向走向雙向。回顧這段歷史,劉震濤感慨地說:“我覺得只有交流才容易形成共識,為兩岸經濟關系發展打下很好的基礎。”
劉震濤參加了全部7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中的6屆,他從3個角度評價了論壇舉辦以來取得的成果,第一,論壇不僅僅涉及投資貿易,實際上經貿相關的其他領域,如金融、物流等都包括在內。第二,論壇為“三通”的實現打下了很好的思想與理論基礎。第三,論壇加速了兩岸雙向投資。“我覺得這個論壇發揮了重大的歷史性意義,同時又有現實意義。像這樣的論壇人家要來參加,什么樣的力量都阻攔不了,這是歷史的潮流。”
劉震濤說,兩岸經濟交流花了30年的時間才實現正常化,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建立的機制,能夠保證這種正常化順利地向自由化方向發展。他認為,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應該圍繞3個方面不斷豐富自身內容:一是全面落實早期收獲清單的各項內容,通過消化變成營養,增加兩岸人民的互信;二是通過改善投資環境推動兩岸雙向投資的發展;三是要把臺商看成兩岸關系最穩定的基石,把現有的臺資企業辦好、做強。(記者 陳佳慧)
訪談嘉賓介紹:
劉震濤,畢業于清華大學動力系,現任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所所長、教授,海峽兩岸關系協會理事,中國產業海外發展和規劃協會副會長,亞洲開發銀行專家,福建省政府顧問。曾任清華大學自動化系副主任,國家計委外貸局副局長、外資司副司長,國臺辦經濟局局長,海峽兩岸關系協會副會長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