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資料圖)
訪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
胡錦濤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這一重要論斷,對于我們充分認識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準確把握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方向和重點,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日,記者就此采訪了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
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
記者:胡錦濤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談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時,再次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您對此如何理解?
王一鳴:黨的十六大以來的10年,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持科學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邁出堅實步伐。2003—201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7%,在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最嚴重的2009年依然實現了9.2%的增速。這一時期的年均增速不僅遠高于同期世界經濟3.9%的年均增速,而且高于改革開放以來9.9%的年均增速。我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的份額由2002年的4.4%提高到2011年的10%左右,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2002年的1135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5432美元,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但是,我們仍要清醒地看到,我國已經取得的發展成就與廣大人民群眾的期待相比還有較大差距,需要我們毫不動搖地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把發展作為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堅定不移地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邁進。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任務仍然艱巨
記者:近年來,我們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方面取得了哪些積極進展?為什么必須堅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當前應如何處理好穩增長與轉方式的關系?
王一鳴:黨的十六大以來特別是近年來,我國主動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取得了積極進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積極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的支撐作用增強,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有所提升。但也要看到,目前我國發展方式粗放的特征比較明顯,發展效率總體不高,發展代價過高過大,發展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矛盾仍十分突出,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任務仍然艱巨。尤其是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國際環境發生深刻復雜變化。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發展方式的競爭。要在更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趨利避害,在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把握主動權,必須加快構建更具活力更富有競爭力的發展方式。從國內看,經濟發展內生條件發生新的變化,人口老齡化加快,勞動力低成本優勢減弱,生產要素供給條件發生重大變化,能源資源約束更趨強化,潛在增長水平趨于下降,這些都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出了更加緊迫的要求。要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必須堅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當前我國經濟總體上呈現緩中趨穩的態勢,經濟運行出現了一些積極變化,但經濟回穩的基礎還不牢固,要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但穩增長要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結合起來,把穩增長的過程轉化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過程,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只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為激活經濟增長動力創造條件,為更長時期較快發展贏得時間和空間。
抓準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著力點
記者: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您認為當前應在哪些方面著力?
王一鳴:落實中央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決策部署,需要在以下幾方面著力:
一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市場導向的科技創新,強化創新驅動的教育、人才和科技基礎。把增強創新能力與完善現代產業體系結合起來,增強科技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服務發展方式轉變的支撐能力。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產業優化升級的驅動作用,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引導資金、人才、技術等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切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加大財稅政策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扶持力度,鼓勵企業加強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深化教育和科技體制改革,積極探索創新人才的培養和激勵機制,努力造就高素質的勞動者與人才隊伍。
二是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一方面,應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巨大的內需潛力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優勢所在,要突破體制機制障礙,建立促進消費和擴大內需的長效機制,把巨大的內需潛力釋放出來。把擴大投資與促進就業、改善民生結合起來,著力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質量和效益,促進增投資與擴消費的良性互動。另一方面,必須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繼續發揮我國比較優勢,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提高傳統產業整體素質;適應制造業轉型升級和居民消費結構升級需求,鼓勵發展現代服務業,拓展服務業發展空間;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創新價值鏈,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三是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統籌城鄉發展,必須在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的同時,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繼續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完善農村發展體制機制,促進農民穩定增收。城鎮化將形成巨大的投資和消費需求,是我國最具潛力的內需所在。應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把符合落戶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轉為城鎮居民,在城鎮化中釋放內需潛力,并逐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四是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進一步擴大開放領域,拓展開放空間,提高開放質量,完善開放型經濟體系。要下大力氣推動外貿從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推動我國產業在全球分工中提升位勢。在繼續提高利用外資水平的同時,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動我國從貿易大國向貿易投資大國轉變。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區域合作。
五是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我國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還不夠快,一方面是現階段傳統發展方式仍有發展空間,但更重要的是現有體制機制不足以推動經濟擺脫原有路徑轉向新的發展軌道。因此,深化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途徑,也是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關鍵。當前的形勢變化,為深化改革提供了時間窗口。應緊緊抓住有利時機,下決心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應該看到,目前存在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根源還是市場機制不健全不完善。在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同時,應高度重視完善市場機制,形成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使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活力和創新潛能充分釋放出來。(記者 于春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