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3月30日電(記者 賈思玉)“‘十二五’時期,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核心在于從投資驅動型增長轉向基于生產率提高的增長模式,而改革開放是加快轉變的根本動力。”中國著名經濟學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30日在香港作出以上表述。
香港大學30日正舉行建校百周年系列活動,吳敬璉受邀出席以“展望十二五”為題的講座,分析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的“十二五”規劃,以及中國經濟未來五年能否持續穩定發展的關鍵。
中國政府30年前首提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目標,將其列入“五年規劃”也有15年。吳敬璉認為,轉變的過程遭遇到“體制性障礙”,如政府保持過大的資源配置能力、以GDP增長為主的政績標準、以及財稅體制的缺陷等。
“這些障礙能不能克服,是決定轉型成敗的關鍵,”吳敬璉表示:“有人說現在到了由經濟改革談政治改革的時候,但我認為中國經濟改革的‘大關’還沒過。”
他又指,在國有經濟布局調整和國有企業改革、金融市場的形成和監管體系的完善、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法治建設和社會保障體系的改革等諸多領域中,政府的改革是癥結點所在,“要建立現代國家和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府。”
“推進改革勢必遇到來自既得利益和意識形態的種種阻力和障礙,以上改革需要有頂層的整體設計和具體的實施方案,也要有處理阻力和障礙的決心和執行力才能成功。”吳敬璉強調。
被問及香港與“十二五”規劃的關系,吳敬璉稱,未來珠三角地區將升級現有制造業并大力發展服務業,香港因具有金融業和供應鏈管理的經驗優勢,在其中可扮演非常好的角色。
他指,“近十年來,珠三角發展不及長三角地區,因為后者有上海;而香港可作為資源配置的樞紐,與珠三角緊密結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