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十二五”規劃,包括以后幾個五年規劃,大體上有以下幾個問題需要解決。
一、自主創新和產業升級。中國必須走自主創新和產業升級的道路。包括經濟的轉型,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這都可以使中國產品增加國際競爭力,同時也會使我們真正走上現代化、工業化的道路。對西方發達國家來說,自主創新、產業升級是它們長期工業化慢慢積累起來的,而中國如何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自主創新和產業升級呢?關鍵在哪里呢?關鍵是扶植優秀企業和完善資本市場。優秀企業包括國有企業,也包括民營企業,不管是國有的還是民營的企業都是中國的企業,都是民族企業,不要把民營企業看成是體制外的企業。市場經濟條件下,民營企業怎么叫體制外的企業呢?轉到民營企業工作就轉到體制外去工作了?這個看法需要改變。另外,也不要再用“農民企業家”這個稱呼了,要改變一些身份歧視,以鼓勵大家創新,其實很多創新都是來自于群眾中的,大家都可以搞,這樣,我們的路子就寬了。資本市場要進一步完善,形成完善的資本市場體系。
二、就業問題。要靠中國民營經濟的發展,要繼續把民營經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稅費少一點、融資問題解決得更好一點。要大力發展微型企業,什么叫微型企業?一般來說,包括業主本人在內的工作人員不超過20個人,創業時的資本低于10萬元的,都列入微型企業。對微型企業,政府要給它幫助,減免稅,財政上給予補助,為貸款提供擔保,職工培訓政府掏錢,減少登記注冊成本。這些對中國解決就業問題是非常有利的。
三、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根據西方發達國家的歷史經驗,先發展、后治理的模式,或者是邊發展、邊治理的模式,都是不利于環境保護的,也是不經濟的。中國必須走出一條將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放在首位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但經費來自何處?怎樣才能使可持續發展可行呢?這又是下一階段要研究的問題。有兩條路可以走。
第一、鼓勵民間資本介入,民間資本正要尋找可以投資的場所,環境保護產業的發展已經離不開民間資本的介入。第二、要形成公眾參與和監督的機制。光大量的投入還不夠,光靠政府監管也不夠,還要公眾參與監管,比如,社區的水是不是污染了?噪音如何?空氣質量如何?這些是老百姓最關心的,把他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一定會形成一個生態建設的好環境。環保工作,沒有民眾的參與,是不行的。
四、公用事業建設。城鎮化過程中公用事業建設的資金從何籌集?城鎮化過程中農民會不斷進城,除了就業問題需要解決外,還有建設問題怎么解決?蓋多少住宅,修多少馬路?水、暖、電、氣的供應,幼兒園、學校、醫院、公共交通、環保設施、環境衛生設施,一大堆事都需要錢。錢從哪里來呢?財政只能夠滿足一部分,那大部分錢從哪里來?必須找出個辦法來。最好的辦法就是建立中國公用事業發展投資基金。具體設想是:由國家財政部門出一份錢作為種子基金,然后金融機構、社保基金,各個機構投資者來投資,基金就成立了。基金發行公用事業發展債券,以金融債券的形式把廣大民間的資金聚集起來,然后通過市場化運作,分期分批開展城市公用事業建設。采用這種辦法,既解決了民間資金的投資出路問題,又解決了城鎮化需要的資金問題,解決了政府的困境。靠“土地財政”,靠賣地,路已經走到了盡頭,這能維持多久啊?絕對不是長遠之計。
五、人才建設問題。人力資本的存量是不包括在GDP之內的。我們要實現人才強國,或者人力資源強國,必須大力培養各級人才。怎么辦呢?也應該發揮民間的積極性,這包括高等學校和各級職業技術學院的積極性、各個研究機構的積極性,特別是要充分調動教師和研究人員的積極性。要形成一種機制,讓人們的積極性能夠發揮出來。要尊重教師和研究人員的創新精神與辛勤勞動。對高等學校、研究機構要減少上面的行政干預,要有適當的激勵機制,要發揮協作的潛力。
還有一個問題:要擴大內需,就一定要擴大民間消費,民間消費怎么擴大?就業的解決是擴大民間消費的重要措施之一。要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要讓有限的耕地發揮更大的效用。中國的耕地是有限的,由于各種原因有些地方產量很低,農民工又外出了,或者遷到城里了,種田的人手不足,這個問題怎么解決?要改良耕地,要大量投資,錢從哪里來?單靠農民是做不到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也有困難。能不能走雙向城鄉一體化道路?雙向就是既有農轉非,也有非轉農,第一步先鼓勵民營企業家帶著資本下鄉,帶著技術下鄉,改造低產田,在鹽堿地上種農作物,在沙漠上搞農業。
總之,把民間蘊藏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下一步的經濟發展就順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