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央行數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及加息,宏觀政策已進入新一輪緊縮時期。每當此時,中小企業的資金面就備受考驗。據報道,在民營經濟發達的溫州,70%的中小企業面臨現金流壓力,甚至有資金鏈斷裂的風險。(據2月10日《第一財經日報》)
市場的高通脹預期引致了本輪銀根收緊。但面對成本型通脹,緊縮性貨幣政策不僅難以“藥到病除”,而且已然加劇了實體經濟的失血之痛,其中尤以中小企業為甚。事實上,中小企業“缺血”似乎已成為一種常態。即便是在2008年信貸擴張的年份里,銀行資金也因青睞大工程大項目而怠慢中小企業之所需。應當看到的是,中小企業成長狀況關乎經濟活力,其頻遭貨幣政策誤傷的狀況亟待改觀。
去年以來,農副產品因天災減產、勞動力成本提升等因素價格接連攀升,直接影響到了百姓的日常生活,并成為推高CPI指數的重要因素。通脹壓力已不容小覷,需要宏觀調控政策的及時干預。一般而言,業界將通脹問題歸為一種貨幣現象,收緊銀根則成為本能反應。不可否認,在農副產品價格上漲過程中,投機資金夾雜其間成為了助推因素,緊縮性貨幣政策有助于擠出這部分游資。然而,農副產品價格回調的根本還在于緩解供需矛盾。眾所周知,農副產品的產出需要一定生長周期,其供給有效增加也需要產業政策的合理規劃與布局,并非朝夕間便可一蹴而就。恰因此,高調祭出的緊縮貨幣政策,只能向市場彰顯主管部門調控價格的態度、倒逼投機者出局,卻難以根本遏制成本型通脹。
從直接影響看,近期接連提高銀行存款準備金率與存貸款利率,導致社會流動資金快速減少。信貸資金的稀缺使得銀行更加關注放貸實體質量,而長期被銀行歸為信用度不佳的中小企業則可能受冷落,正常運作受到困擾。
奧地利學派代表人物哈耶克認為,信貸資金就像“蜂蜜”,具有一定的黏性且流向不均勻。而且,新增信貸會先積聚在某一個區域,隨后才慢慢地散開。以此觀之,雖然從理論上講,新增貨幣會隨著經濟活動漸次滲透到各個領域,但其過程是緩慢的。在新增信貸資金盤踞在大型項目以及銀行優質客戶的這段時滯期,未受到信貸資金垂青的中小企業,大都已無力通過交易間接享受新增信貸之利,進一步延長了信貸資金的“蜂蜜”黏著期。需要提及的是,國內中小企業數量眾多,堪為解決社會就業、活躍經濟的中流砥柱。但遺憾的是,在稅負壓力偏重、資金供血不足的環境下,鮮有中小企業具備研發實力,它們大都在產業技術低端領域相互廝殺,依靠微薄的利潤空間勉強度日。大批中小企業匯集于低端制造業的結果就是,勞動力素質提高動力難以被激發,我國產業升級步伐受到嚴重掣肘。可見,中小企業融資受困的現狀實際上捆縛了經濟增長的動力,雖然趨利的商業銀行對此無暇顧及,但主管部門卻有義務對此做出統籌協調。尤其在貨幣政策調整的關鍵時期,為中小企業資金解困的傾斜之舉當作為輔助政策一并提出。
中小企業抗風險能力不足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一塊“短板”,而緊縮性貨幣政策則往往會成為許多企業生命的終點,套在中小企業頭上的這一魔咒當盡早被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