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8日電(記者譚晶晶、隋笑飛)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中國貿促會會長萬季飛委員8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目前全球正在調查的134項救濟措施中,77項涉及中國。企業“走出去”必須學會在頻發的貿易摩擦中用法律武器,謀最大利益。
萬季飛委員表示,對華貿易摩擦頻發的背后,是中國作為貿易大國崛起的事實。2009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出口國,我國遭遇的貿易摩擦隨著出口的增加而不斷增加。出口國過于集中是貿易摩擦增多的原因之一。
據介紹,去年中國遭受的各種貿易保護案件有116起,涉及金額達127億美元。新年伊始,美國、歐盟、印度、土耳其和阿根廷等國相繼對中國油井管、銅版紙、PVC膠膜、玻璃纖維、套裝等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
萬季飛委員說,一些國家的海關濫用自由裁量權,人為阻撓、拖延中國產品通關;歐盟還不斷以安全、環保、知識產權、企業責任等為名,出臺苛刻指令抬高市場準入門檻;幾乎所有中資企業都反映,“走出去”簽證難辦,工作許可和居留證更難辦。
他指出,今年中國面臨的貿易摩擦涉及的產品范圍會更廣,次數會增加,形式會更多樣,而且發展中國家提起的貿易救濟措施也會越來越多。
“現在的摩擦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的‘夕陽產業’。當中國企業實現結構調整和升級,開始與歐美的支柱產業和‘朝陽產業’競爭時,貿易摩擦會更加激烈。中國企業必須學會在摩擦中生存!比f季飛委員說。
他建議企業對待貿易摩擦既不能抱著息事寧人態度,也不應言行過激,要敢于打官司,學會熟練使用法律武器為自己謀求最大利益。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避免惹官司的,這與西方文化傳統很不一樣。但在WTO框架下,主要就是通過貿易訴訟保護自己的正當權益。如果不能熟練使用法律武器,包括鉆法律的空子,顯然要吃虧的。”他說。
去年6月,英國《金融時報》刊登一篇題為《樂見中國打官司》的文章中提到,中國自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以來,大多扮演“局外人”的角色,應訴的案件比自己提交的案件多出兩倍多。而在其他國家,這兩個數字大體相當。
據萬季飛委員介紹,中國迄今只向世貿組織提交了4宗申訴,都是針對美國的,遠低于印度的18宗和巴西的24宗。
我國政府一直在倡導實施出口目的國多元化戰略。萬季飛委員表示,實施“走出去”戰略也是打破區域貿易壁壘的有效形式。他建議商協會組織發揮更積極作用,建立對出口產品和進口產品的預警機制,邀請國內外著名仲裁員、會計師、信用問題專家,就國際化經營中的信用保險、風險管理、稅務、法律、爭議解決等問題,與企業進行交流和研討。積極幫助外國產品進口,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