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市水價聽證會醞釀多時、拖延多日,終于在推遲了23天后召開。不過,中青報記者卻發現,在13名據說是“沒有經過遴選”的消費者代表中,至少有4人的身份存疑。一名下崗職工代表被替換成了社區干部,另一名下崗職工代表的真實身份是信訪局退休干部,退休職工的真實身份卻是一家酒店董事長,還有一名口口聲聲“法律規定,水價三年一調整”的律師,律師網站上卻并無其名。(《中國青年報》12月10日)
區區13人的聽證代表,何以連身份都搞得疑點重重甚至諜影重重?
按照哈爾濱市物價局的說法,此次參加聽證的消費者代表都是消協推薦上來的,物價局沒有遴選,也不知道消協的遴選程序。而哈爾濱市消協則是面向全社會公開召集的13名消費者,至少從相關程序上看,聽證代表是自愿、有能力、也是有代表性的。然而,就是這樣“嚴格”的程序,還是被成功易人、“摻進了沙子”,從而影響了聽證會的公信力。
消費者協會為什么沒有認真核對聽證代表的身份?難道這個一向標榜為消費者說話的民間組織分辨不清下崗職工和退休干部的區別嗎?或者說退休職工退了休以后才做了酒店的董事長?可事實是,即便下崗職工再就業了,也不可能成為退休干部,那位酒店董事長根本都沒到退休年齡,而哈爾濱市也絕對不會沒有一位真正的律師愿意參加水價聽證會。在我看來,消協立場的模糊,或許才是其推薦代表陷入羅生門的根源所在。消協就應該代表廣泛的消費者,可惜的是,這些年來我們每每看到,消協的官方色彩越來越濃,距普通消費者越來越遠,推薦消費者代表的時候,往往會心領神會,主動按照政府部門的意思行事。
作為主持物價聽證的物價局,其實也應有責任核對聽證代表的身份,而不是輕巧地把責任推到消協頭上。事實上,13位聽證代表的身份審核并沒有那么復雜。只要相關部門愿意核對,只要公示一下就會清清楚楚。
可見,聽證代表的身份并不是搞不清,而是有關部門包括自來水企業方面并不想搞清楚。所謂諜影重重,不過是表象罷了。不想搞清代表身份的根本原因在于,早在聽證以前,政府部門和水企在漲價方面可能已經有了共識。漲價的沖動是剛性的、不可阻遏的。聽證云者,不過是為壟斷性公共產品漲價披上一層合法的民意外衣而已。其在聽證代表上玩的“貍貓換太子”游戲,則是其試圖主導聽證會的陰謀而已。
盡管聽證會亂象叢生,我還是以為應該將類似的聽證制度堅持下去,完善之、規范之、約束之。以哈爾濱水價聽證會為例,盡管哈爾濱物價局以及消費者協會費盡心機,置換了部分可能會發出不和諧聲音的聽證代表,但真正的民意還是要發出聲音的。聽證會現場,唯一堅決反對漲價的退休教師劉天曉代表,因為一直得不到發言機會,甚至向主持人丟了一瓶礦泉水以示抗議。我們當然不鼓勵這樣的過激行為,不過,這一細節卻透露出反對漲價的發聲是多么的艱難多么的難以爭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