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獨有偶。六月二十四日,國務院臺辦發言人范麗青在北京例行發布會上表示,商簽兩岸經濟合作協議,“今年下半年有望談起來”;當天臺股應聲大漲一百八十二點。有臺、港報紙評曰“范麗青一句話引發臺股狂飆”。
這一跌一漲,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兩岸經濟合作的現狀,從中可以看出投資者的期望之高。
臺灣區電電公會副總干事羅懷家十三日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指出,歷經數十年特別是近年來的交流,兩岸經濟已形塑合則兩利、利益關連的“命運共同體”雛形。假以時日,“中國概念”、大陸因素對臺北股市、臺企乃至臺灣經濟的正面影響會進一步彰顯。
以今年上半年為例,每每有兩岸兩會商談、經濟領域重大合作舉措抑或大陸方面釋出利多的消息,臺股均會有所反應,絕少“無動于衷”。臺北股市從今年第一個交易日的四千六百九十八點,到七月十三日的六千五百三十點;交易量從六百多億元新臺幣,飆至一千二百多億元;以及具有指標意義的晶華酒店股份一度躍升臺股股王等,都有“兩岸互動因素”“這只看不見的手”在發揮助力。
翻翻近來的臺灣報紙,看看這里的電視、網站,充斥著“陸資”、“陸客”、“兩岸定期航班”、“MOU”、“ECFA”、“ETF”等關鍵詞及相關資訊。盡管看法有異,但業內人士多認為,兩岸利多題材將在下半年繼續發酵,“中概族群”仍穩居臺股主流,觀光、資產、金融、電子、汽車、營建等股份及臺股基金將直接或間接受惠。
此間有報章稱,“七月起臺股每月一兩岸利多”;萬寶投顧總經理蔡明彰形容,兩岸題材可望成為臺股下半年的“大補丸”,有MOU、ECFA與陸資題材加持,臺股“灰姑娘”將變為“公主”。
兩岸互動與合作,臺北股市無疑是“晴雨表”。當然,受惠的不限于此,面要廣得多。開放大陸游客正式來臺將滿周年,盡管有需要檢討的地方,然三十六萬以上陸客及其不菲的消費,相信不僅僅是旅游業者獲益。大臺北多位計程車司機向記者表示,他(她)們也能碰上陸客打的,小有所得。
貿易方面,近些年大陸穩居臺灣最大貿易伙伴地位。六月臺灣對大陸及香港出口額創八個月來新高,順差上半年累計逾二百四十四億美元,對臺灣經濟的貢獻恐怕不是一句“太依賴大陸”所能了得。
陸資來臺,兩岸業界呼聲甚高,臺灣方面更是“望穿秋水”,其后續效應值得觀察。就因為市場傳言被陸資相中,臺新金等股價一度“天天創新高”。一項調查顯示,若陸企來臺投資,臺灣“中堅世代”族群近八成愿意受雇。臺大經濟系教授林建甫則指出,開放陸資“一箭雙雕”,活絡資本加“和平紅利”,將使臺灣更上層樓。
關于兩岸商簽ECFA、MOU,正像一句話可以引來臺北股市大跌、大漲,業界已表露出“時不我待”的心情。臺灣金仁寶集團董事長許勝雄認為,步伐務必要加快,因為大陸與東盟自由貿易區明年就要啟動,兩岸商簽遲了,臺灣相關產業可能受到沖擊,并進一步造成新一波的失業潮。
總之,兩岸經合,互蒙其利。雖然無法用數字完全量化,然其對臺灣經濟的貢獻是無法被低估、甚至“抹殺”的。若從宏觀視野看,肇始于美國的全球金融風暴,對兩岸經濟均帶來一定沖擊,而兩岸關系的適時改善,兩岸官方及民間的務實“牽手”,的確創造了“化危為機”的條件。可以說,兩岸經濟合作的潛力及續航能力很大、很強,端看如何行動。
近日,日本策略趨勢大師大前研一在接受臺灣聯合報系記者專訪時直言,臺灣對大陸的經濟政策已經落后五年以上,再不好好思考進軍中國大陸市場的對策,臺灣只有靠邊站。
于此需要指出的是,ECFA、MOU、陸資來臺等議題既需要加快進程,又要考慮縝密、周延,做足配套措施,以免出現所謂的利多“鈍化后遺癥”及可能衍生的一定范圍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