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閉幕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建議將“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抵御風險能力顯著提高”作為“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的九個主要目標之一。全球化與全球金融危機加劇了國家間的競爭,世界主要國家均在積極謀求國際競爭力的提升。
在此背景下,2010年10月25日,由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舉辦的“《中國國家競爭力報告》發布研討暨2010年度孫冶方“青年菁英獎學金”頒獎典禮”在京舉行。會上發布了由倪鵬飛博士主持完成的2010《國家競爭力藍皮書》。
藍皮書從國家競爭力表現的角度,分析了1990-2008年中國在全球100個主要國家的位置及其變化:中國國家競爭力由第73名上升至第17名。中國國家競爭力態勢概括為:進步巨大潛力無窮,改革開放居功至偉。2008年,全球100個主要國家和地區國家競爭力排名前10名分別是:美國、歐盟、日本、韓國、新加坡、德國、英國、荷蘭、瑞士、法國。
1990-2008年,中國經濟效率進步較慢,僅由第79名上升至第56名。中國效率競爭力態勢概括為:整體落后進步巨大,挑戰嚴峻任重道遠。2008年經濟效率競爭力排名前10名分別是:挪威、新加坡、美國、瑞士、阿聯酋、荷蘭、瑞典、奧地利、愛爾蘭、丹麥。
1990-2008年,中國經濟增長第13名上升至第2名。中國增長競爭力態勢概括為:長期領先優勢穩定,穩定增長潛力巨大。
1990-2008年,中國經濟結構長期在末端徘徊,由第91名上升至89名。中國結構競爭力態勢概括為:低位徘徊形勢嚴峻,提升乏力亟待調整。2008年經濟結構競爭力排名前10名分別是:美國、法國、英國、比利時、荷蘭、葡萄牙、丹麥、希臘、新加坡、意大利。
1990-2008年,中國創新競爭力進步較大,由第48名上升至第22名。中國創新競爭力態勢概括為:先穩后升奮起直追,厚積薄發創新增強。2008年國民創新競爭力排名前20名分別是:韓國、日本、美國、新西蘭、德國、芬蘭、丹麥、瑞典、新加坡、挪威。
藍皮書從國家競爭力構成因素的角度,分析了2004-2008年中國在G20中的位置及其變化。2004-2008年,主體素質競爭力中國在G20中一直居第4名,但指數進步明顯。其中,2008年中國的企業素質第2位,公共部門第2位,家庭素質第8位。2008年G20成員主體素質競爭力依次為: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中國、英國、法國、歐盟、日本、德國、韓國、巴西、土耳其、意大利、沙特阿拉伯、南非、印度、俄羅斯、印度尼西亞、墨西哥、阿根廷。
2004-2008年,國內要素供給競爭力中國從第11名上升至第8名,有些領域問題突出。其中,2008年中國的人力資本第5位,教育健康第14位,金融體系第12位,科學技術第6位,文化藝術第4位,區位環境第6位,資源稟賦第4位,基礎設施第12位, 2008年G20成員國內供給競爭力依次為:美國、日本、歐盟、德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中國、韓國、法國、俄羅斯、巴西、意大利、印度、沙特阿拉伯、阿根廷、印度尼西亞、墨西哥、土耳其、南非。
2004-2008年,中國國內需求由第11名上升至第9名,總量占優潛力巨大,但結構落后層次不高。其中,2008年中國的需求規模第3位,需求水平第18位,需求層次第15位,需求結構第20位,需求潛力第1位。我國需求結構的各項指標偏離全球平均程度都比較高。這表明我國經濟結構劣勢較大,經濟增長方式亟待轉變。2008年G20成員國內需求競爭力依次為:美國、歐盟、日本、德國、南非、意大利、法國、巴西、中國、澳大利亞、英國、阿根廷、韓國、加拿大、墨西哥、土耳其、俄羅斯、印度尼西亞、印度、沙特阿拉伯。
2004-2008年,中國國內聯系競爭力由第6名下降至第11名,問題集中在空間聯系差,產業集中低,社會交往弱。其中,2008年中國的空間集中第19位,產業集中第17位,社會交往第20位,物理聯系第1位,經濟關系第3位,社會關系12位,結構關系11位,2008年G20成員國內聯系競爭力依次為:法國、澳大利亞、歐盟、韓國、德國、美國、加拿大、日本、英國、阿根廷、中國、俄羅斯、印度尼西亞、印度、沙特阿拉伯、意大利、巴西、土耳其、墨西哥、南非。
2004-2008年,全球聯系競爭力由第6名上升至第5名,商品與服務流動頻繁,但出口商品層次較低。其中,2008年中國的商品與服務流動第2位,資金流動第5位,人口流動第16位,信息流動第18位,國際經濟關系第1位,國際科技關系第7位,國際文化關系15位,國際軍政關系第6位。2008年G20成員全球聯系競爭力依次為:美國、歐盟、英國、法國、中國、日本、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意大利、俄羅斯、巴西、墨西哥、南非、韓國、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印度尼西亞、阿根廷。
2004-2008年,中國公共制度競爭力由第16名震蕩上升至第14名,仍是中國薄弱環節,加快改革刻不容緩。其中,2008年中國的產權保護第10位(04年13位),市場競爭第11位,政府監管第13位,社會管理第20位,民間規則第13位,國際制度第18位,2008年G20成員公共制度競爭力依次為:英國、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日本、德國、法國、歐盟、韓國、意大利、南非、墨西哥、沙特阿拉伯、中國、俄羅斯、巴西、阿根廷、印度尼西亞、土耳其、印度。
藍皮書從表現和構成的角度,詳細比較了中美、中日、中印和中非的競爭力及其變化。中美兩國相比,美國整體競爭優勢依然較大,大部分方面都領先中國,尤其在經濟結構、全球聯系等方面優勢更明顯。例如,美國的人力資源結構層次高居榜首,擁有全球最多的科學家和技能人才,美國每百萬人中從事研發的研究和技術人員數是中國的5倍;不過,中國在一些領域,如經濟增長速度、需求潛力、國內外經濟關系等方面也已經開始超越美國,取得競爭優勢。2008年中國增長競爭力指數為0.981,在100個國家中名列第2位,而美國增長競爭力指數為0.120,僅排在第90位,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為追趕美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當前中國的國家競爭力總體略強于印度,而印度在部分領域領先中國。在2000年之前,中印兩國的國家競爭力水平相當,中國在上世紀末迅速做出調整,國家競爭力得到快速提升,尤其是在2004年后,中國與印度之間的差距開始逐漸拉大。2008年,中國國家競爭力在顯示性指標描述的100個國家中排名第17位,而印度在100個國家和二十國集團中的排名分別是第42位。
中日兩國的國家競爭力進行比較后發現:日本國家競爭力長期位列前三甲,在亞洲保持了絕對領先地位;1990年中國國家競爭力在100個國家中居第73名,2008年大幅躍升至第17位,同時在二十國集團中列第9位。中國國家競爭力正處于不斷提升的過程中,與日本的差距正日益趨于縮小。
藍皮書描繪的中國國家競爭力的總體戰略目標是:采取“梯次追趕戰略”路徑戰略,實施高端引領、重點跨越、規模競爭、多層合作、國家營銷、內外互動、制度創新。爭取到2020年,中國成為綜合強大、關鍵一流、整體中上的先進國家的目標。
發布研討會上多位著名學者就中國國家競爭力問題發表演講;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會為2010年度“孫冶方青年菁英獎學金”獲得者舉行了頒獎典禮,頒發獎金和獎狀,發布會得到了中國房地產報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