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債陡增
中金公司研究報告預計,2009年末,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余額(不含票據)約為7.2萬億元,其中2009年凈新增約3萬億元
金融風險暗生
張君(化名)回憶中的2009年,是他工作以來最風光的一年。常年從事企業融資的他一直以來都是仰銀行鼻息,但在2009年“翻身做了回主人”。
2008年10月,張君出任華南地區G市財政局下屬投資管理公司的負責人。財政局給他的主要任務是,對全市各政府機關的資產進行整理盤活。由于難度較大,張君接到這個差事后經常愁眉苦臉。
但進入2009年,張君突然頻頻接到當地各大商業銀行對公業務負責人的飯局邀請。更讓他納悶的是,觥籌交錯之間,往日高高在上的銀行負責人們紛紛有意無意地探問張君有沒有貸款需求,并破天荒地拍胸脯表示,如果有需要,一定全力滿足。
“投資管理公司沒有固定的收入來源,只有一些固定資產,銀行怎么會看上這樣的公司?我當時怎么想也不明白。”張君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坦言。
摸不清狀況的張君不敢輕舉妄動,直到2009年3月,他從市財政局接到明確指令:為支持經濟建設,市財政局要求張君以投資管理公司的名義千方百計從銀行獲取貸款。
G市財政局的這一指令來自央行和銀監會的一紙通知。2009年3月,央行和銀監會聯合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信貸結構調整促進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各金融機構要“優先保證手續齊全、符合項目開工和建設條件的中央投資項目所需配套信貸資金及時落實到位”;“支持有條件的地方政府組建投融資平臺,發行企業債、中期票據等融資工具,拓寬中央政府投資項目的配套資金融資渠道”。而通知中強調的“要特別注意防止金融機構貸長、貸大、貸集中和嚴重存貸期限錯配產生新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要求被部分商業銀行選擇性忽略。
拿到“尚方寶劍”的張君迅速聯系各大商業銀行,貸款出奇地順利,一路“綠燈”。從3月至5月,注冊資本金僅5000萬元的該投資管理公司從各大商業銀行共獲取了40億元的貸款,張君一掃往日愁容,每日紅光滿面。
彼時,與張君同樣開心的還有全國各省市縣數千家城投公司、投資管理公司的負責人們。僅G市就有財政局、發改委、住建委等三個部門下屬的融資平臺公司。
央行的調研結果顯示,截至2009年5月末,全國共有政府投融資平臺3800多家,總資產近9萬億元,負債升至5.26萬億元,平均資產負債率約為60%。其中,很多地方融資平臺沒有固定的收入來源。這5.26萬億元的負債相當于2009年全國GDP的15.7%,相當于2009年全國財政收入的76.8%,地方本級財政收入的161.35%。
中金公司研究報告預計,2009年末,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余額(不含票據)約為7.2萬億元,其中2009年凈新增約3萬億元。預計2010年和2011年后續貸款約為2萬-3萬億元,2011年底達到約10萬億元。報告稱,2009年底主要上市銀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約占貸款總額的10%,國開行和地方性金融機構占比相對較高。10萬億元的地方政府負債約占中國2009年GDP的三分之一,相當于中國外匯儲備的70%。
一場針對地方融資平臺的信貸風險“排雷”風暴即將刮起。
在剛剛結束的2010年兩會期間,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央行等部委負責人紛紛表示,要進一步清理、核實地方融資平臺的融資狀況,區分不同情況,進行妥善處理。
數萬億的信貸資金是怎樣一步步流進地方融資平臺的?很多沒有固定收入來源的地方融資平臺怎樣償還昔日巨額借貸?監管部門又怎樣去排除這些大大小小的信貸“堰塞湖”?
中國證券報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絕大多數地方融資平臺搭乘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一攬子刺激政策的便車,在2009年大舉借貸,全年凈增約3萬億元貸款,其中2009年上半年為舉債高峰期。而地方政府的國有土地出讓收入是地方融資平臺日后還債的主要來源。
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的政府官員、專家學者認為,這種借債開發、賣地還債的城市建設模式將地方政府進一步捆綁在了土地財政上,會造成地價、房價居高不下,城市建設盲目求大。他們建議,清查地方融資平臺風險不僅要“開包”檢查每筆貸款,而且要建立市場化的約束機制,使地方融資平臺運作陽光化。更重要的是,理順財政體制,建立規范化和市場化的地方政府融資渠道。
清理隱患
新發行城投債的難度系數越來越高,而一場清理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風暴即將刮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