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2月9日電 題:中國正試圖將發展的步伐走得更穩些
中新社記者 邢利宇
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背后,有隱憂。1月21日,國家統計局公布2009年中國GDP增長8.7%。一石激起千層浪,外媒驚嘆之余,也擔心中國經濟會出現過熱,金融市場和房地產市場泡沫可能破裂等。
擔心非空穴來風,影響中國經濟“走穩”的絆腳石為數不少。如8.7%這一數據就與4萬億經濟刺激方案、大規模固定資產投資,以及寬松的銀行信貸等密切相關,但民間投資尚未形成熱潮。
與此同時,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緩慢。數據顯示,1978年改革開放到國際金融危機前一年2007年,中國GDP年均增速9%到10%之間;其中1995年到2007年,國家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6%,超過GDP增長速度,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僅為8%,農村居民純收入年均增長6.2%。
經濟數字的增長,并不意味著社會財富增長,也不等同于民生改善,更不標志著社會發展一路綠燈。中國醫療保險、就業投資、服務業等在投資總量上比例少,經濟結構也頗不平衡,社會經濟深層次矛盾在金融危機影響下不斷顯露。
有評論指出,“舊的經濟增長方式并不是我們現階段民生幸福的最佳模式。”如不抓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解決資源過度投入、投資率過高、消費不足、環境破壞等問題,中國快速發展的步伐遲早會“踉踉蹌蹌”。
對此類隱患,中國領導人有著清醒的認識。國家主席胡錦濤本月3日對“地方大員”指出,“毫不動搖地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不斷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使我國發展質量越來越高、發展空間越來越大、發展道路越走越寬!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1月30日在河北村民家中座談時透露,今年要從增加涉農補貼到提高糧食收購價,從進一步開展農村養老保險試點到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水平,并強調“財政收入新增部分要大部分用于農村、農業和農民,這是一條重要原則!
1月11日至2月6日,溫家寶先后主持召開五次座談會,就正在制定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聽取社會各界人士的意見和建議。
在匯集社會各界精英的全國政協,2009年也以推進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完善積極的就業政策、深化經濟體制機制改革等為重點,視察調研,并形成良好的政策建議。
有政協提案指出,“只有堅持提高發展質量,促進經濟良性增長,才有可能真正化解危機。”提案建議防止經濟向粗放型增長方式復歸;積極調整社會收入與分配方式;大力促進服務業發展;改革資源能源價格形成機制等。該提案受到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重視。
2009年12月初,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為2010年中國經濟發展定下基調。會議指出,2010年要把改善民生、發展社會事業作為擴大內需、調整經濟結構的重點,堅定不移加以推進。
相關發展低碳經濟、不斷調整優化工業結構、積極扶持中小企業,以及調整糧食直補方式使種糧農民多受益、促進大學生就業等政協委員的建言獻策在高層許多決策中得到體現。
從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到關注改善民生、產業結構升級、綠色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種種舉措都凸顯,相較于2009年初強調“保八”目標,在新的一年里,中國將更重視涉及整體社會經濟和諧發展的方方面面。
行穩才能致遠。這些措施帶來的成效究竟如何,人們可以拭目以待。不過,在“快”的同時,在“穩”字訣上下功夫,中國的發展必將呈現新的風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