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19日裁定,從中國和奧地利進口的黃原膠產品給美國相關產業造成了實質性損害,美國政府將繼續對此類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有可能對其征收高達154.07%的反傾銷稅。
今年以來,美國對中國產品已發起3項反傾銷調查,除黃原膠外,還有不銹鋼水槽和應用級風塔,另有多種產品處于反傾銷或反補貼調查階段,包括晶體硅光伏電池及組件、化學增白劑、鋼制車輪和鍍鋅鋼絲等。截至2012年5月30日,美國共實施了236項反傾銷稅和49項反補貼稅,涉及37個國家的120多種產品。
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年初國情咨文講話時說,執政三年來,他的政府針對中國提起的貿易救濟案數目是上屆政府的兩倍。美國作為自由貿易的倡導者、全球化的受益者,為何今年來卻出臺越來越多的貿易保護措施呢?
就業狀況持續令人失望恐怕是原因之一。標準普爾500指數成分股中的美國公司2011年銷售總額、利潤和雇傭等情況超過了危機前2007年水平,但新增的110萬個就業崗位絕大部分都不在美國本土。
截至今年6月份,美國失業率依然維持在8.2%的高位,盡管比2009年10月的高峰下降了兩個百分點,但仍比美國總統奧巴馬就職時高出0.6個百分點。因此,對奧巴馬來說,能否創造更多就業對其謀求連任至關重要。
此外,由于中國對美國存在巨額順差,因此更容易成為貿易保護主義的打擊對象。據美方統計,2011年美國對華貿易逆差高達2820億美元,占美國逆差總額的50.5%。
盡管中美貿易摩擦頻繁出現,但基于2011年的貿易數據,僅約182億美元或4.6%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受雙反稅(反傾銷、反補貼)影響。同時,來自全世界的廉價商品和原材料讓美國通脹率在過去10年內一直保持在2%左右,這一方面保證了居民生活水平,一方面也降低了生產成本。由此看來,貿易保護主義或許并不會成為美國貿易政策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