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歐元區再次籠罩“恐慌陰霾”,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全球制造業回暖的利多影響,壓迫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走低。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歐元區緊縮方案難以實施,由此引發歐債危機重燃,并且希臘是否退出歐元區還存在較大不確定性,西班牙和意大利也有危機蔓延之勢,甚至可能引發世界經濟更大的震蕩可能。
歐元區緊縮方針難以實施
如何最終解決歐債危機?目前全球主導思路是債務國增收節支,尤其是大幅壓縮各項開支,迅速削減財政赤字。其實這種緊縮性解決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廂情愿,很難得以實施。至少是難以全部實施。
首先,歐元區債務太多。歐元區大多數國家長時期寅吃卯糧,欠下了太多債務,財政赤字與國債余額遠超警戒線,全部收入不吃不喝也要數年才能還完,因此沒有能力通過正常增收節支方式,以“真金白銀”清償天文數字債務。其次,緊縮方案不得人心。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大手大腳慣了的歐元區國家居民,一下子被要求勒緊“褲腰帶”過緊日子,還真不習慣,勢必進行激烈反對。近兩年來,歐洲相繼有十幾個政府垮臺,均與此有著密切關系。今后上臺執政的領導人以及進行競選的政黨,都將面臨民意的極大壓力,從而使得緊縮節約方案大打折扣。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如果大家一起節衣縮食,主要收入都用來還債,將會引發消費缺失。世界經濟發動機因此熄火,一定會陷入前所未有大衰退,這是誰也承受不起的。所以,世界經濟繼續發展的要求,也不允許過度緊縮,尤其是美、歐等發達國家過度緊縮。
分析結果表明,“一風吹”將會成為歐債危機主要化解途徑。也就是說,歐元區國家的大部分債務,將以不同途徑化為烏有。只有這樣,歐美國家才能卸掉沉重包袱,世界經濟消費發動機才能重新轟鳴作響,實現較多就業,經濟得以繼續增長。
“一風吹”化解歐債危機,將主要通過以下多種途徑:一是硬性違約。反正無錢可還,什么時候有錢再說。二是債務減記。債務國與債權人達成協議,將債務國所欠債務的面值按一定比例免除,譬如債務總額減少一半,甚至縮水70%。雖然債權人將因此損失慘重,失去大部分的物質財富,但總比血本無歸要好些。三是印發鈔票。前兩種減債方式較為粗暴,會引起較大震動,搞得不好,也會引發新的全球金融風暴,將世界經濟拖入衰退。相對而言,大量印刷鈔票,以大幅貶值的貨幣還債,減免債務的方式則要溫柔的多。在這種方式下,盡管債務國按期全額付本還息,但債權人到手的本息,卻因為貨幣貶值,實際購買力大為縮水,債務國的債務負擔也因此極大減輕。以這種途徑解決債務問題的前提條件,必須是硬通貨的國際儲備貨幣,如美元、歐元等。由此可見,歐美國家巨額債務問題的最后、最主要的解決手段,只能是歐洲央行與美聯儲各自印刷美元與歐元還債。美聯儲已經這樣做了,預計今后歐洲央行也會被迫這么做。雖然這樣做會產生很大的通貨膨脹副作用,引發利益重新分配,但由于迫在眉睫的“覆巢”威脅,“兩害相權取其輕”,決策者們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歐債最終解決加大美元壓力
當前歐元區國家債務問題最為緊迫。不久前葡萄牙、西班牙國債收益率飆升。近期歐洲選舉連場,尤其是法國與希臘政局使得緊縮政策承壓,導致歐元區解體恐慌。國際評級機構接連下調歐元區國家及金融機構評級,并將前景定為負面。即使通過歐洲央行印發鈔票,使得歐元區債務問題得以化解,避免歐元區解體和歐元成為“廢紙”,也會從不同側面引起歐元恐慌,導致美元避險需求增加,刺激美元匯率走高。這樣一來,美國債務負擔相應加重,削弱出口競爭能力,減少就業崗位。受其影響,美元貶值壓力顯著增大,美聯儲勢必啟動美元貶值舉措,比如推出“QE3”。
因此,如果“一風吹”作為歐債危機的最終與最主要解決手段,加大美元貶值壓力,對于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中國外匯儲備面臨風險。中國外匯儲備構成中,歐元與美元資產占據了絕大部分。今后歐元大幅貶值,并迫使美聯儲推出QE3,勢必使得中國外匯儲備遭遇巨大風險。即便在最好情況下,中國外匯儲備的賬面收益實現增長,但其大宗商品的實際購買力依然會顯著縮水,對此要提高警惕。
其次,加大中國輸入性通脹壓力。歐美國家大量印刷鈔票,以通貨膨脹作為應對天文數字債務的最終和最主要手段,既有物質財富被大量“灌水”,勢必顯著推高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水平。雖然近期以來,歐債危機發生新麻煩,大宗商品市場恐慌氣氛彌漫,其中石油價格跌破100美元/桶關口,并且不排除今后再創新低可能,但從長期來看,大量釋放流動性的舉措,還將推動大宗商品價格震蕩。預計石油價格還會回到100美元/桶價位上方,創下歷史新高;黃金價格將會躍上2000美元/盎司;谷物與油料價格更是持續上漲。受此影響,中國將長期面臨輸入性通脹壓力,物價水平的原材料成本有增無減。
最后,削弱中國出口競爭力。今年以來,因為外部環境惡化,中國出口貿易增速急劇萎縮。海關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國出口總額同比增幅僅為7.6%,比去年同期回落了28個百分點。如果歐元進一步大幅貶值,勢必削弱中國商品出口競爭力。歐美國家許多本來向中國采購的商品,將轉向歐洲與美國本土,導致中國出口貿易雪上加霜。(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陳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