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交事務雜志》2011年7/8月
發展中國家正在改變世界
全球化是一個將世界市場整合融合的過程。在過去的60年里,加速發展的新科技和管理技術減少了交通和交易成本,并跨越了其他人為的障礙使國際交易變得越發容易。目前的世界正在經歷著一個長達一個世紀的中間階段,即發展中國家的收入水平正在接近發達國家的路上。發展中國家變得更大更強的同時,他們的經濟結構也面臨著向更有競爭力的方向調整:他們正在向高附加值的產業調整。當中國和印度——加在一起擁有超過40%的世界人口的兩個國家——堅持走上這一改革之路,調整經濟結構時,他們將會在未來給世界帶來更多的影響。
在重新調整世界供應鏈的過程中,全球化正在影響著商品的價格、工作的形勢和世界各地的工資。在改變每個獨立經濟體經濟結構的同時,它也影響著其他不同國家的經濟形勢。
日本《東洋經濟周刊》2011年8月13日
日本現第四次對華投資熱潮
“日元匯率在急速上升而電力越來越不夠用,企業不得不移師海外。”東日本大地震后,不止一家企業這樣說。而早在地震前,特別是美國雷曼兄弟公司破產導致國際金融發生危機以后,世界經濟格局已經發生了變化,引導世界經濟的國家變成了中國。企業去中國不僅僅把生產據點設在那里,更重要的是要在那里找到一個消費市場。很多零售企業、物流企業先后去了中國,形成了第四次對華投資熱潮。隨著企業向中國轉移速度的增加,日本三大銀行也開始迅速開拓新的在華營業據點。
英國《經濟學家》2011年8月13日
央行能拯救世界經濟嗎
全球富裕國家的經濟真的是一團糟,增長緩慢,復蘇不見起色。中央銀行可以做些什么?在歐洲,中央銀行的干預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意大利和西班牙債券利率已下降到5%。在美國,伯南克正考慮實行第三輪量化寬松政策,通過發行更多的貨幣來購買政府債券。而新興經濟體的情況將變得更復雜,他們將面對新一輪熱錢的涌入。中央銀行的這種干預可能產生一種道德風險:政府袖手旁觀,讓別人來完成他們覺得困難的工作,這是一種危險的推卸責任的做法,同時也會錯過很多機會。
美國《大西洋月刊》9月刊(提前出版)
消失的中產階級
中產階級的興衰貫穿整個美國的歷史。但美國的中產階級正被慢慢削弱,與高技術、白領工作崗位和低技術工作崗位相比,普通技術和藍領的工作崗位減少得更多。美國的平均工資10年來一直在下降,中產階級的減少正在改變著美國社會。曾經我們相信,美國充滿了機會,只要你有能力就一定可以出人頭地,可是現實卻并不那么簡單。大部分出生于富裕家庭的人,成年后依然富有,而出生在社會底層家庭的孩子,長大后可以富裕起來的概率非常低。長此以往,社會的分化將繼續擴大。
印度《望》2011年8月15日
印度非法采礦屢禁不止
過去5年,印度礦業部門持續繁榮,達到350億美元的規模,持續增長的價格和來自中國市場對礦物原料的持續需求刺激了這一產業。但2009年,印度國家礦物局開始著手用衛星影像調查礦產項目,揭開了眾多“不正常的活動”:被開采的礦產資源總數和申報的開采資源總數并不匹配,而且這其中還有某些公司沒能拿到執照。當印度國家監管機構在非法行為面前“視而不見”時,大片的農田和土地被侵犯,導致大量的居民因為非法采礦而被迫背井離鄉,超過一半的人沒有被重新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