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聯合國第十五屆氣候變化大會為何選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走進丹麥探訪后尋得答案:在過去25年間,丹麥經濟增長了75%,而能源消耗總量卻基本保持不變,這個北歐小國由此獲得“全球氣候領跑者”的桂冠。
在今日丹麥,有5200多臺風力發電機在運轉,它們向這個北歐小國提供了超過21%的電力。丹麥國家氣候與能源部部長康妮·赫澤高女士自豪地宣稱:“丹麥風電案例”值得各國借鑒。
丹麥氣候與能源部下屬能源局的高級政策顧問歐樂告訴記者:“丹麥創造‘氣候奇跡’的一個關鍵原因,是對可再生能源特別是風能的開發和應用。”
“當風兒在草上吹過去的時候,田野就像一湖水,泛起片片漣漪。當風在麥子上掃過去的時候,田野就像一片海,掀起層層浪花,這叫做風的舞蹈。請聽它講的故事吧……”安徒生借“風”之口講述的童話,令全世界讀者為之傾倒。這位丹麥童話大師也許不會想到,他的后人如今又依靠“風”的力量,書寫了一篇讓世界矚目的“現代童話”。
從日德蘭島廣闊的西岸到享有“綠島”之美譽的薩姆索島,從奧爾胡斯市起伏的丘陵到哥本哈根氣候大會會址前的廣場,那一根根高高佇立、靜靜旋轉的風機,似乎在向記者證明著丹麥作為“風電王國”的名副其實。不過,幾乎所有接受采訪的丹麥人都說:丹麥的風電發展并非一帆風順。
風電:危機逼出來的抉擇
在丹麥人的記憶中,1973年冬天是一段異常寒冷的日子。這年10月,埃及、敘利亞與以色列打響了第四次中東戰爭。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通過石油減產、禁運決議,導致國際油價驟然飆升,全球石油危機爆發。
“當時的丹麥,90%的能源依賴石油,石油危機迫使人們必須改變生活方式。”在位于日德蘭島弗雷德里西亞的丹麥國家電網公司采訪時,其企業傳播部副總裁漢斯·摩根森說,當時,許多家庭沒有了暖氣,有車族不能再開車出行,商店在營業期間也必須關閉戶外的燈箱……1979年爆發的新一輪石油危機,使丹麥更是陷入了雪上加霜的境地。
石油危機促使變革和創新。丹麥人不得不尋求新型替代能源。一開始,發展核電的聲音頗為強大,丹麥電力公司甚至開始制訂第一座核電站的建設規劃。但由于安全性等諸多問題,核電受到多數民眾的質疑和反對。丹麥議會順應民意,及時叫停了核電。“這就為風電的發展送來了春風。”漢斯·摩根森說。
丹麥風電發展的道路是曲折而坎坷的。丹麥國家電網提供的材料顯示,早在19世紀90年代,物理學家鮑爾·拉·庫爾就在日德蘭島上豎起風車并成功地為一所學校提供電流,但隨后風電被石油和煤炭取代。到了20世紀70年代中期,在石油危機的陰云中,一位名叫克里斯汀·芮薩格的普通公民發明了風機葉片模型,并造出單機容量22千瓦的風機,由此點燃了丹麥人發展風電的激情。
此后的十多年間,在政府政策的鼓勵下,大型私營企業紛紛涉足風電產業,個人投資風電場的熱情也被激發出來,許多居民以合作社的形式投資風電開發領域。在著名的“ 綠島”———薩姆索島上,有1/10的居民成為風電場的股東。目前,丹麥私人聯合投資風電的合作社已擁有大約15%的風電裝機容量。風機業主聯盟成員亨利克·斯克特說:“這種通常由草根階層積極分子組成的風電合作社,事實上已成為風電快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各方資本的推動,不僅促進了風電場建設的提速,也促進了風電制造業的發展。比如,維斯塔斯就是在這種環境中發展壯大起來的,今天已成長為全球領先的風機制造商。”丹麥風能協會新聞負責人尼爾森告訴記者,2008年,丹麥向世界出口風電設備和技術總計達57億歐元,占總出口額的7.2%;當今世界大約有1/3的風力發電機都是由丹麥制造出口的。
21%:奇跡是如何創造的
一項由歐盟所做的統計顯示,丹麥風電在電力消耗中的比例達到21.22%。這是個奇跡。
丹麥能源局高級顧問歐樂告訴記者,首先,丹麥風電的發展得益于公眾的支持,是公眾選擇了風電并把資金投向風電。其次,政府在財稅政策上的扶助,是風電產業快速崛起的關鍵,比如政府對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征稅,對二氧化碳排放征稅,但對作為可再生能源的風電———包括風機制造商和風電場業主———不僅不征稅,反而給予財政補貼。其三,也是最為重要的原因,就是電網對風電的全額吸納。
“只有當電網有效地把電力從風機傳遞到終端用戶時,風能才有價值。”丹麥國家電網公司電力市場部副總監萊娜·索那如是說。正是這種理念,讓電網成為丹麥風電發展的重要“支柱”。
事實上,風電上網在丹麥也歷經了一個“曲折”的過程。1976年,當風電先驅克里斯汀·芮薩格在自家后院架起第一臺風機時,他發現自家的電表竟開始倒轉。此后,他用異步發動機發電并悄悄并入電網。這種有點“無政府主義”的并網發電,后來竟促成了有利于可再生能源發展的供電條例的頒布和國家電力體制的變革。
“丹麥目前實行的是發電、輸電與售電三個環節完全分開的市場化管理機制。”國家電網公司漢斯·摩根森說,“上游發電企業和下游售電公司是完全市場化的競爭主體,負責中間輸電環節的國家電網公司變成了一個隸屬國家氣候與能源部的非盈利機構,最體現公平交易的電力調度中心則劃歸國家電網公司管理。”
科學的電力體制為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的并網和發展奠定了基礎。但要吸納21%的風電,對于丹麥電網而言依然壓力巨大。丹麥國家電網戰略規劃部系統規劃經理尼古拉·凱波說:“風電是清潔可再生能源,也是不穩定的能源。沒有風的時候,怎么辦?”
這時候,歐盟前來解圍,頒布了最終將“實現歐盟內部電力市場自由交易”的指令,要求解除國家間的電力壁壘。北歐電力交易所率先成立,由此形成了包括丹麥、挪威、瑞典、芬蘭在內的世界上第一個多國電力交易市場。
“穩定而充足的供電有賴于后備電源的調節,一旦風小或停止,后備電源就必須補上。燃煤電廠是一種選擇,水電也是一種選擇。”丹麥國家電網公司電力系統發展部副總監彼得·約根森說,“在北歐電力市場,當風力不夠時,丹麥就從挪威引來環保的水電;而當風力充足時,挪威則關閉水電站的閥門存儲水能,改用來自丹麥的價格低廉的風電。”
50%“風”狂夢想能否成真
丹麥能源局高級顧問歐樂說“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丹麥新的目標是到2025年把風電供電比例提高到50%。”
這無疑是一個面臨巨大挑戰的目標。
首先意味著丹麥必須建造更多的風電場。據丹麥風能協會的尼爾森介紹,未來丹麥將加大海上風場的開發。他說:“一方面,丹麥海上風能資源極其豐富;另一方面,以維斯塔斯為代表的丹麥風電制造商已有20年的海上風場建設的經驗。”
一份由丹麥國家電網公司提供的資料顯示,丹麥已完成26處海上風電場的選址。其中,在科瑞哥·福拉克(K rieger Flak)海域,將規劃建設一個裝機容量高達1600兆瓦的迄今規模最大的海上風能發電場,由丹麥和瑞典、德國共同開發。
強大的更具智能化的電網是大規模風電發展的前提。丹麥國家電網公司彼得·約根森說:“電流的走向不應該受到國界的限制。為保證風電和其它可再生能源得到更好地開發,我們必須以商業化的方式運營風電,使其到達最需要電力的用戶那里。這就是為什么必須擴建無國界電力高速通道的原因。”
“歐洲風電并網研究項目(EW IS)已經啟動。”丹麥國家電網公司的漢斯·摩根森透露說,“我們目前正在規劃‘丹麥—德國’、‘丹麥—荷蘭’兩條新的輸電線路。”
同時,丹麥也在為風電“送不出去”作著相應準備。一方面,他們加快熱電聯產發電站的建設。2008年有4家熱電聯產發電商投資安裝了電熱鍋爐,當風電過剩的時候,發電商通過電熱鍋爐把電能轉化為熱能送給用戶。“當然,用戶也可以在自己的房屋里安裝熱泵把電能轉化為熱能。”丹麥節電信托秘書處主席葛蘭·威爾克說。
另一方面,丹麥開始大力普及電動汽車“電動汽車是目前較成熟的儲能技術。”丹麥國家電網的尼古拉·凱波告訴記者,“當夜晚風電過剩時,電價會十分低廉,這時人們就可以把電能儲存到汽車電池中。等到電力緊張和電價升高時,儲存的電能則可用于家庭,甚至還可以返回電網。”
薩姆索島為丹麥人大幅度提高可再生能源特別是風電的比例提供了“夢想成真”的范例。薩姆索能源研究院媒體經理杰斯帕接受記者采訪時自豪地說:經過10年的努力,這個擁有4500多名居民的小島目前已實現100%使用可再生清潔能源的目標,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了140%,薩姆索島由此成為全球聞名的“綠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