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今年4月份時,世界貿易組織(WTO)就曾預計2008年全球貿易增長將放緩至4.5%,為2002年以來最低水平。去年和前年,全球貿易增長幅度分別為5.5%和8.5%。
WTO在7月15日公布的2008年度《世界貿易報告》指出,國際貿易所帶來的好處并沒有惠及全球社會所有階層。由于技術變革、貿易保護主義以及基礎設施狀況等因素,貿易自由化程度的加強并沒有使不平等現象相應減少。
報告建議,應通過包括多哈回合談判在內的國際合作來確保國家間貿易收益的平等分配。WTO總干事拉米在該報告的前言中指出,各國政府都面臨著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嚴峻挑戰,擴大經濟繁榮的范圍需要各國堅定共同的目標。
當天,WTO經濟學家邁克爾·芬格也發表看法認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間的貿易增速仍存在巨大差異。WTO一如預期地注意到經濟增長大幅減速,維持2008年全球貿易將增長4.5%的預期不變。
全球貿易26年來或首次縮水 日本成最大輸家
世界銀行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全球貿易規模將在2009年出現26年來的首次縮水。從發達國家到新興市場國家,消費者捂緊錢袋、外貿信貸緊縮都讓出口商們一籌莫展。
在這場全球性貿易“嚴冬”中,以出口為經濟增長主要發動機的日本成為目前為止最大輸家。數據顯示,10月份日本出口同比下降7.7%,為七年來首見,這對于剛剛宣布陷入衰退的日本經濟來說無異于雪上加霜。不過,日本對歐美等富裕國家的出口下滑并沒有引起人們的過分恐慌,一方面是因為人們存在對歐美需求大幅削減的預期,另一方面是這種局面已持續了一段時間,事實上2007年日本對北美地區的出口增長就已近乎停滯。
除日本以外,歐美發達國家也不得不接受出口增長放緩的事實。歐美發達國家的出口商品主要是昂貴、高端產品,由于市場對這些商品的需求非常彈性,比如德國的重機械出口和日本的汽車出口近期都出現了大幅下滑,后者10月份降幅達到15%。
在處于風暴中心的歐美經濟急轉直下境遇慘淡的同時,受危機沖擊相對較小的新興市場國家被認為是全球貿易的一處避風港。
過去十年中,新興市場國家因向全球供應廉價商品而實現了出口貿易的飛躍發展,其在全球貿易中所占份額亦突飛猛進。這一方面幫助新興市場國家迅速積累財富,另一方面也導致其對出口依賴度的急速加大,削弱了個別國家對外部風險的抵御能力。所幸,有專家認為新興市場國家的出口商們或可受惠于“土豆效應”而在本輪危機中求得自保。
所謂“土豆效應”即指在蕭條面前,因為部分消費者舍棄高端奢侈品而轉向中低端產品,導致后者需求上升,進而推高低成本產品的價格和銷售。
在這種形勢下,有著低成本優勢的新興市場國家仍將保持一定的出口競爭力。目前,許多亞洲國家都是沃爾瑪等歐美平價超市的主要供應商,沃爾瑪宣稱其10月份零售增長占到全美除汽車和餐飲業外零售增長的一半,表明“土豆效應”正在發揮作用。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人們對廉價商品的青睞可能會幫助上述新興市場國家保持出口上揚,但是貿易信貸緊縮正成為這些國家出口商們面臨的新問題。不同于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商高度依賴貿易信貸獲得融資,但這一市場目前正受到全球流動性緊缺的嚴重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