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香港《大公報》報道,香港工聯會社會事務委員會聯同由年輕人組成的“蝸居部落”,在過去一個月進行“有關香港市民對樓市及住屋情況的意見調查”,發現在七百多名受訪者中,有逾九成市民認為政府有責任令市民安居樂業,另外亦有近九成受訪者希望復建居屋。社委會希望港府推出多項措施協助市民解決住屋需要,令市民安居樂業營造社會和諧氣氛。
“蝸居”一詞是指沒有能力自置物業,而要居于狹小地方的一群。近年樓市興旺令樓價急升,脫離了市民的可承擔能力,令“蝸居”市民越來越多。由一班年輕人組成的“蝸居部落”,聯同社委在過去一個月,透過街頭訪問成功訪問了七百五十六名年齡介乎十八至五十多歲市民。結果顯示,有九成一受訪者認為政府有責任令市民安居樂業,另外有八成九希望政府復建居屋。
住屋開支妨礙人生計劃
社委會委員陸頌雄說,上述數字反映政府應推出新措施以協助有需要市民。“調查中有八成市民認為住屋開支妨礙他們發展人生計劃,例如進修、結婚生子和退休計劃等,政府早前推出居屋及夾屋貨尾單位,分別超額認購十九倍和三十九倍,反映不少市民已無法購買私樓,但居屋亦不能滿足大部分市民需求。”他表示,調查結果反映,八成受訪者認為樓價已經超越大部分市民所能負擔的水平,即使有能力置業的市民,當中亦有近兩成受訪者的住屋開支占他們的家庭收入四成以上,令市民生活百上加斤。
現年二十九歲的袁志光,五年前開始在南區租住一個只有約六十平方米的單位居住,希望儲錢置業,但眼見樓價暴升,令他的買樓希望幻滅。“在這五年間已儲得約二十萬元,但現時樓價急升,以我月入約九千多元(港幣 下同),根本不能應付供樓開支。”他表示,自己與一般市民一樣,只希望一個約四百尺的單位足夠居住,但現時類似單位市價動輒亦超過二百萬,實非普通市民可以承受。
社委會指出,調查結果顯示,有九成二市民認為“有份工、有層樓”安居樂業,會增加他們對香港的歸屬感。為達至社區和諧,工聯會一直以“公屋為主、居屋為副、私人市場作補充”為房屋市場流轉的宗旨,但以現時高企的樓價,加上公屋居屋不足,令社會分化加劇。社委會及“蝸居部落”提出多項建議,希望政府檢討現時公營房屋政策,協助中低收入市民置業;故此,社委會除希望政府復建居屋外,亦建議當局檢討現時公屋居屋的申請資格,例如放寬入息上限等,令更多中低收入市民受惠;另外,社委會亦希望政府研究應否重推○三年取消的首次置業貸款計劃,讓有興趣置業但未有能力供樓的市民,透過計劃讓他們安居樂業。
梁振英: 近年樓宇供應太少
如何協助市民置業,是最近社會討論得十分熱烈的話題。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昨日出席一個公開活動時表示,目前本港樓市遇到最大的問題,是由于過去三年的樓宇供應量太低。他認為,政府上星期宣布主動賣地,是“對癥下藥”地增加土地供應,并建議政府密切留意樓市發展和樓宇的供應。
梁振英昨日出席律師會一個活動后表示,樓市的最大問題在供應不足。“最主要原因系過去三年嘅供應量實在太低,我哋從空置率果度可以睇到,我哋從租金上升果度可以睇到。因此政府上個星期宣布主動賣地,我覺得呢個做法系對癥下藥,政府應該系繼續密切注意樓市嘅發展,尤其系樓宇供應。”
梁振英早前在報章撰文,批評堅持協助市民解決置業問題違反市場經濟理念,以及造成樓市下滑的人“過去四十年,大概住在火星,沒有住在香港。”他昨日回應時稱,文章并非針對政府官員,也沒有回應是否支持復建居屋。他重申,政府協助市民解決住屋問題,并無違反自由市場經濟原則。
運輸及房屋局發言人昨日回應傳媒查詢時表示,明白市民對置業問題的關注,但當年停售居屋是嚴肅的決定,政府不會輕率地改變政策,對于涉及公帑的問題要小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