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臨近,“月餅經濟”炙手可熱。據媒體報道,北京一家公司推出了多款用真金白銀制作的月餅,售價從9520元至47620元不等,款式和銷量都多于往年。還有媒體曝出多家月餅廠商賣出的月餅券有名無實,通過層層回購,月餅券異化成廠商“印紙”賣錢。
為了迎合一些人“送得出手”、“送出檔次”的心理,月餅廠家通過對月餅進行豪華包裝,不斷翻新月餅樣式,使一盒月餅的價格漲到幾百元至上千元不等。月餅餡也由傳統的果仁等,換成了價格不菲的鮑魚、魚翅等食材。這些月餅雖不斷“升級”,但終究還是能吃的。但是像金銀月餅和月餅券這樣的“虛擬月餅”,就已經脫離了月餅的屬性,變成赤裸裸的金錢往來了。
據報道,光是月餅券這一“虛擬經濟”,市值就在百億元以上,其流通早已形成一條灰色的利益鏈。真金白銀做成的“月餅”同樣價格不菲,早已不是一般人情往來的標準了。眾所周知,普通百姓買不起,也不會去買高價月餅、“虛擬月餅”,而從廠家那里可以得知,這些“虛擬月餅”大多流向了政府機關、商業客戶。試想,短短的中秋節日期間,憑借“月餅”這一載體就能帶動如此大規模的資金往來,其中蘊藏了多少腐敗潛流?
不可否認,在我國這樣一個傳統的人情社會,人們還習慣于以“人情往來”來看待送禮。對公職人員來說,盡管黨紀國法禁止其行賄受賄,但對于收受禮品和禮金,一些地方大多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當做個人私事,不加干涉。這種監管上的漏洞,反過來成為一些人搞利益輸送的掩護,助長了他們的僥幸心理。正因這樣,一些公職人員大肆收受禮品、禮金,嘴里還振振有詞;也正因為這樣,“月餅經濟”花樣翻新,“虛擬月餅”層出不窮。
“吃人嘴短、拿人手軟”,作為公職人員,在行使權力過程中接受他人吃請送禮,不管是否濫用權力,都難逃腐敗嫌疑;而對于商業活動中的送禮之風,也應當以可能干擾市場秩序論,引起人們足夠的警惕。
事實上,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早就把公職人員收受禮品納入管理。比如,新加坡的《公務員紀律條例》就規定,公務員不能接受公眾的禮物和款待,因公務接受的禮品必須如實報告,價值超過50新元必須交公;德國則規定政府公職人員必須將15歐元以上的禮品與酬勞上報,更不允許收受現金。規定公職人員必須匯報和上交禮品禮金,并且明確具體的金額標準,不僅有助于對公職人員的權力行使進行監督,也將進一步擠壓權力尋租和腐敗的空間。只有這樣,各種變著法賣高價的禮品才會失去市場,逢年過節就搶購高價禮品的風氣才能止息,良好的行政管理和市場秩序才有望真正建立起來。 (周繼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