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源被收購考驗中國企業家終極追求
時間:2008-09-05 13:10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在可口可樂公司宣布計劃以179億港元收購中國匯源果汁集團有限公司之后,網絡上一時間議論紛紛。很多人把這種外資企業對中資企業的收購視為一種民族工業民族品牌覆沒的征兆,并氣急敗壞地表達自己的反對之情。匯源果汁被收購一案同樣如此。
一家充分進入資本市場的企業,從它掛牌的第一天起,就如同將自己作為一件商品掛了出去,只要買家賣家你情我愿,其他人不好橫加干涉。
我感興趣的問題是,一個中國民營企業家的終極追求是什么?這個問題又可以分解成兩個問題,第一,中國民營企業家中有多少人真正準備將自己的企業經營成百年老店的?第二,只要有人(當然往往是外資)愿意出合適的價格,中國民營企業家中有多少人會毫不猶豫地將自己的企業拱手相讓?
匯源果汁的朱新禮曾先后與新疆德隆集團、臺灣統一集團,法國達能公司合作。想當年德隆欲出資將匯源拿下,讓朱新禮只做一個職業經理人,卻被朱新禮出招化解。而今僅過去了區區六七年的時間,難道朱新禮就心甘情愿地被可口可樂收購了?當然,這次可口可樂出手闊綽,用179億港元收購匯源,按照朱新禮在匯源公司的股權比重,他將坐收70多億港元——與德隆當年的出價相比可謂收益空前,也證明了朱新禮沒有賣給德隆的決策正確性。問題是,如果真以179億港元賣給可口可樂,再過六七年時間回過頭來看,是否同樣能得出“決策正確”的結論?
我們還應該繼續追問,將自己的公司賣個好價錢是不是朱新禮身為中國優秀企業家的終極追求呢?如果不是,又如何解釋一個在港上市不到兩年的企業,還未給股東們好好展示自己的管理和發展企業的潛力,就準備轉讓脫手呢?企業界有“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一說,如果中國企業家費盡移山填海之力只是為了獲得一個被更大的魚吃下去的“資格”,面對這樣的企業宿命觀指導下的中國企業,恐怕不能指望它們給我們帶來多少驚喜。
匯源果汁看似成長迅速,成為了產值和市場占有量都居中國果蔬飲料第一的大企業,但是這個“大”相對于尚不成熟的中國市場而言,以中國國民收入提高的速度,以市場增長的速度,放眼10年、20年后的中國果蔬飲料市場,留給匯源的發展空間極其之大。這也就是為什么可口可樂要出如此巨資的原因,因為中國的市場太龐大,提前解決掉一個競爭對手,將其資源為我所用是一種具有戰略眼光的布局。
中國不乏艱苦創業的一流企業家,他們懂得如何駕馭社會變革年代的難得機會,發展壯大自己。但是,一些優秀的企業一旦壯大起來,出現在面前的世界不是越來越寬闊,而是變得越來越狹窄。其實,獲得被強大對手收購的資格,說明你剛剛有資格成為其對手,和對手的差距也還很遠,作為企業家的終極目標遠未達到,應該快馬加鞭,知難而上,而不是“金盆洗手”,成為一個局外人。
優秀企業家的字典中只能有“收購”,沒有“被收購”。被收購也是一種失敗——特別是當你的企業基因隨著收購一并被徹底剔除——即使為此賣了一個好價錢。
還不能忘記了,在“民族工業”的語境之下,企業家還不能忘記自己身上所擔負的實業報國的使命。對于明天的中國來說,被收購意味著你的傳奇成為歷史,并不能夠再參與創造新的歷史,也無法感受民族復興征途上的種種壯舉。(高永峰)
編輯:胡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