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成本是一把“雙刃劍”,長期來看有上游資源受制于人及利潤空間受擠壓等戰略威脅,但在短期應努力“化害為利”,利用它來推動國內鋼鐵產能的合理調整和產業重組進程
高成本,已成為業內人士展望2008年中國鋼鐵業時的普遍看法。國際鐵礦石和海運價格的“超歷史”高位運行、焦炭及廢鋼等其他原料和燃料價格的大幅上升、國家加大資源及環保管理力度的政策導向等,正預示著中國鋼鐵業“低成本時代”漸行漸遠。
高成本下的產能釋放
產能過剩,多年來一直是中國鋼鐵業的一個“潛在病根”。根據現有的產能統計,產能規模偏大依然是2008年中國鋼鐵業令人擔憂的方面。
國內知名鋼鐵資訊機構“我的鋼鐵”首席分析師賈良群說,現在需要關注的是高成本下的產能釋放問題。高成本是一把“雙刃劍”,長期來看有上游資源受制于人及行業利潤空間受擠壓的一系列戰略威脅,但在短期應努力“化害為利”,利用它來推動國內鋼鐵產能的合理調整和產業重組進程。
多年來,國內業界一直期望“肅殺的市場寒冬”來完成鋼鐵產業結構調整的重任。但是難以如愿。中國持續穩健的經濟增長對鋼材的剛性需求保持穩定。“現在,積極地利用高成本,可以為淘汰落后添一把力。”賈良群說。
據相關數據顯示,在2007年,進口鐵礦石平均價格已從每噸60美元上漲到90美元;海運價格暴漲,巴西到中國港口的即期合同運價超越每噸90美元的歷史高位;焦炭價格從年初的每噸900元上漲到年底的1400元。一些缺少原料供應優勢的調坯軋材企業在目前的高成本下已“無利可圖”,逐步退出了市場。
據分析,2008年鋼鐵業上游的鐵礦石、焦炭、廢鋼等主要原燃料價格上漲基本已成定局,成本高位運行的產業格局不會有大的變化。“有產能、但產量釋放受抑制”的情況將維持,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淘汰落后,也有利于鋼鐵優勢企業在全國各區域的兼并重組。中國鋼鐵業只有形成了具有一定集中度和合理層級的產業結構,才能真正建立產能調控機制,“走出去”實施上游資源控制,反過來抑制高成本的長遠威脅。
高成本下的出口結構
資源環境的現實不容許中國成為鋼材出口大國。所以在2007年國家連續4次出臺鋼材出口關稅調整政策,同時實施了部分鋼鐵產品的出口許可證管理,鋼材出口成本大幅上升。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負責人多次重申,中國鋼鐵業的發展以滿足國內需求為主,出口比例應控制在總產量的10%左右,出口產品的結構應轉向高附加值品種為主,目的是為了接受國際市場的“檢驗”,提升產業的整體水平。
上海“鋼之家”資訊機構負責人吳文章在接受采訪時說,中國優質鋼材一定量的出口,是中國鋼鐵業多年強勢發展的一個市場表現。但近年來出現的低端產品無序出口的狀況,“模糊”了這一市場表現。國家連續出臺政策進行調整,是理所當然的。
在政策抑制之外,目前的產業高成本也在促使出口結構的調整。據業內人士分析,一直成為中國鋼材出口高增長主要動力的國內外鋼價的“價差”因素正在削弱。中國鋼材在國際市場上的“低成本、低價格”形象正在逐步改變。
據中鋼協和“我的鋼鐵”等多家機構的預計,2008年是中國鋼材出口“下降年”,除非市場有大的轉折,國內外鋼材“價差”巨幅拉開的可能性不大,出口成本繼續上升,出口動力減弱,全年粗鋼出口量將明顯低于2007年,減少2000萬噸左右。不過,也有人士認為,國內外市場互動程度已相當高,市場波動變化無常,關鍵是要形成中國鋼材出口的戰略布局和相應的機制。
高成本抬升鋼價應適度
2008年將是一個“鋼價高位運行年”,在業內分析人士中也幾乎達成了共識。資深分析人士賈良群說,“鋼價下不來”,這是由高成本和剛性需求決定的。
在年末歲初之際,鋼市價格雖略有起伏,但高位運行的態勢未變。據多家機構分析,雖然國家2008年宏觀經濟政策著重在防過熱和防通脹的“雙防”,但總體來看中國此輪經濟增長周期遠未結束,對鋼材的剛性需求規模依然維持,鋼市上國內需求拉動依然明顯。分析人士汪建華特別提醒說,在2007年下半年鋼材出口逐步回落過程中,國內市場并未出現“資源過量、價格下跌”的本來預期,而是相反出現了一輪十分猛烈的價格上漲,市場庫存也維持低位。這說明國內鋼鐵供需調節能力已不同以往,國內市場的“消化力”依然可期。
高成本也在抬高鋼價。近期不斷有分析人士提出“鋼鐵業進入成本推動型市場階段”的論斷。據中鋼協人士透露,僅以2007年10月份為例,大中型鋼鐵企業煉鋼生鐵的綜合制造成本同比上升24%左右,受此影響,生鐵、鋼坯價格一直維持高位,由此帶動軋制鋼材也大幅度漲價。2008年成本對鋼價的推力依然十分明顯。
但中鋼協顧問吳溪淳在一次論壇上已提醒說,也要注意“高成本難于支撐高價位”的情況出現。多位分析人士說,雖然國內鋼材市場的剛性需求依然明顯,但需求強度正在趨弱,其間的變化十分復雜,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同時國內鋼鐵產能規模依然偏大,只要產能存在,始終會有釋放的沖動,這一點千萬不可忽略。
總體樂觀,這是中國鋼鐵業進入2008年的“基本表情”。但幾個深層次戰略挑戰也“緊追而來”:結構調整要加快,產能調控要深化,定價機制要探索,上游資源控制要謀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