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總值為3628.5億美元,增長23.9%,高出同期中國進出口總體增速1.4個百分點。中國對東盟出口1700.8億美元,增長23.1%;自東盟進口1927.7億美元,增長24.6%;對東盟貿易逆差226.9億美元,擴大37.1%。相較于歐美日傳統市場,中國對東盟國家貿易增長強勁。2011年,東盟首次成為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中國繼續保持是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東盟首次成為中國企業在國外投資的第一大市場。
認清障礙和挑戰
中國與東盟山水相連、彼此相依,民眾間有著歷史悠久的往來和傳統友誼。2011年中國東盟建立正式關系已走過20年,雙方在貿易、投資、旅游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發展。雙方貿易額正從20世紀70年代的5億美元,將邁向2015年的5000億美元。中國—東盟自貿區惠及了中國、東盟10國的經濟穩定和增長,促進了東盟國際地位的提升和內部凝聚力的增強。然而,我們也應清楚地認識到,雙方合作中客觀存在的障礙和挑戰。
東盟國家對于中國的快速發展,都在根據自身利益預期進行判斷,在享受與中國合作成果的同時也對中國產生疑慮和擔心,導致東盟國家利益選擇充滿矛盾。
中國社科院亞太研究所研究員韓鋒分析,中國與東盟在制造業存在競爭,進而在國際資本和國際市場等方面都存在競爭。中國與東盟國家的經濟合作涉及的經濟體、國家或地區都不是完整的體系和結構,這種結構性問題,不僅在中國東盟之間,在東盟內部也存在。中國與東盟的發展模式是外向型,因此,在對外經濟結構中長期形成了以發達國家為主的對外經濟貿易格局。但隨著發達國家傳統市場容量增長緩慢,擴大速度下降,使中國與東盟國家貿易市場的趨同性通過競爭明顯地反映出來。同時,世界范圍的金融危機使歐洲、美國、日本等西方國家經濟受到嚴重打擊,恢復緩慢,直接或間接影響了中國東盟的對外貿易與外資引進。
此外,中國東盟在相互開放市場中的合作仍存在一定的粗放性,有些合作缺乏務實性。自貿區優惠政策企業利用率不高,低于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