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倍 中國出口規模十年增長4.9倍
300歐 中國商品平均每年為每個歐洲家庭節省300歐元
10% 2020年中國預計將占世界貿易總量的10%
2007年,薩拉·邦焦爾尼聲名大噪,這位效力于加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地方報、主攻國際貿易的美國女記者寫了一本書——《離開中國制造的一年:一個美國家庭的生活歷險》。全球媒體都搶著評論,因為他們發現,作者對于中國制造的愛恨交織竟然和自己如此相似。
全球化是薩拉們不得不接受的一種生活,而對于很多人來說,中國正代表著貿易全球化的洪流。
2004年圣誕節,薩拉忽然發現,39件圣誕禮物中竟有25件是中國制造,而她家里原本擁有的DVD、鞋襪、玩具、臺燈……也幾乎統統來自中國。于是,在隨后的一年,她嘗試整年都不買“中國制造”,結果是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諸多麻煩中。“真沒想到美國人的生活和中國制造的關系竟然這么密切。”
這是“中國制造”開啟黃金時代的一個縮影。
入世十年,中國獲得多邊無條件最惠國待遇,民營企業取得了廣泛的進出口權,更自由的貿易,更開放的市場,把更多的中國制造商帶進了全球貿易的游戲圈。
十年間,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規模從2001年的5098億美元增長到2010年的近3萬億美元,增長4.8倍,其中出口規模增長4.9倍,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
最嚴謹的觀察家,也不吝于對中國貿易前景的大膽猜想。WTO前總干事、聯合國貿發大會秘書長素帕猜預測,2020年,中國將占世界貿易總量的10%,當然,他很快發現,“中國總是要擊敗我們預測的數字”。
價廉物美的“中國制造”占領了大洋彼岸的客廳、廚房,不過,贏家不僅僅是中國。自由貿易如同無形的指揮棒,調動著要素和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再分配,帶來的是多邊的繁榮。 即使在中歐紡織品大戰中態度強硬的前歐盟貿易委員曼德爾森也承認,中國商品平均每年為每個歐洲家庭省下了300歐元。
獲益的還有跨國公司們。
入世后三年,所有中國境內企業都獲得貿易權。跨國公司如候鳥遷徙到中國,分享中國低成本勞動力和生產資源。
一組數據成為這種全球化結構調整的注腳:中國實際利用外資在2010年突破了1000億美元,穩居發展中國家首位。在全球金融風暴中,不少跨國公司依靠在中國獲得的大量利潤反哺母公司,渡過難關。
劉映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