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末以來,兩岸商會組織持續致力于加強聯系和交往,搭建服務交流平臺,促進兩岸經貿合作,為提升兩岸經濟活力與企業競爭力作出了積極的貢獻。面對世界科技發展的新趨勢以及兩岸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新形勢,兩岸商會未來交流合作路在何方?”日前于三明市舉行的海峽兩岸商會經濟論壇上,這一問題成了兩岸與會嘉賓競相探討的熱門話題。
兩岸商會合作站上新起點
作為一種特殊的企業聯合體,因在性質、功能、理念等方面存在諸多共性,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兩岸商會往來頻繁、聯系密切。繼2006年廈門總商會、高雄市中小企業協會開啟兩岸商會合作先河之后,今年8月,大陸首個在臺商會組織——臺灣湖南商會在臺北縣成立,兩岸商會組織合作首次實現“雙向落地對接”,日漸成為促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
伴隨著兩岸商會組織的發展壯大,一種全新的經濟模式——商會經濟應運而生,并成為經濟發展的驅動力、新引擎。作為全新的經濟形式,商會經濟越來越顯示出資源配置高、運行效率快、優勢互補強等特點。尤其是商會堅持在商言商、以商會友、以友聚商,廣泛凝聚兩岸企業,展現出了旺盛的生機與活力。
為充分發揮商會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增進兩岸商會和企業家的交流,去年,海峽西岸經濟區20城市工商聯與臺灣中華兩岸企業發展協進會等多個商會團體共同發起舉辦海峽兩岸商會經濟論壇,以期通過兩岸商(協)會和民企之間的交流合作,實現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