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蘇
《家國何處不入夢》 薩蘇 北宸文匯出版社 2010年9月
北宸
“臺灣”這個詞,從小學時的課文中就開始在我們思想中植根,而真實的臺灣我們卻知之甚少。
日前,文匯出版社推出的《家國何處不入夢》一書,通過薩蘇、北宸兩位筆友跨越海峽的通信,還原了大陸與臺灣普通民眾對兩岸關心的人物、事件的真實觀感。
海南日報記者采訪薩蘇、北宸,聽他們講述兩岸幾代人的生死離合,不一樣的歲月故事,一樣的家國夢。
用善意的眼睛審視對方
海南周刊:這本書,是薩蘇和北宸一年半的通信,你們怎么想著把它編成書的?
薩蘇:最初通信的時候,并沒有想把它編成書,后來覺得這樣有趣的事情,干嗎不和大家分享呢?
當真的把這些通信編成一本書的時候,我們發現,原來海峽兩岸,如果用善意的眼睛去看對方,竟有那么多可以相互欣賞的地方。
我們有那么多天然相通的地方,同時,分離60年造成的不同,也因為出自同源而有相互感動的魅力。
那時,我們忽然發現自己在作一件不是很多人在作的事情———一個大陸人和一個臺灣人在相互審視對方的世界。
把我們眼中看到的,和讀者分享,用民間的眼睛,民間的理解看臺灣是什么樣的,看大陸是怎么樣的。
北宸:編書這件事兒,只是某日筆談時跳出來的一個想法,幾分鐘就達成了共識。
一般探討兩岸的文章,總有些各說各話的感覺,有時看到報紙報道一些臺商在大陸的情形,也只是停留在表面。我們覺得,兩邊的朋友其實可以一起笑談許多事情,也可以坦誠地交換彼此對時事的看法,而不僅僅是我說你聽,或你寫我讀。
海南周刊:書的開始,講述了美國南北戰爭的最后一幕,你們對讀者讀完這段文字,有何期待?
薩蘇:這段文字讓我們感動,因為我們的民族經歷過比美國南北戰爭更多的苦難。
為了國家富強、和平,我們的先人為之奮斗,我們今天,也在為之努力。國家的進步是由一個個階梯組成的,每一個階梯都滲透著這種努力。渡盡余劫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我們共同為這個民族的未來而努力。
北宸:《序》里面那則故事,有一個動人的轉折點是奧特將軍在久戰后對南方一個小兵產生的關懷惻隱之心。
將軍沒有把年輕的小兵當做敵軍,而是視為國家民族的下一代。
我期待讀者在讀整本書后,看待過去的歷史,能夠把時間感拉長一些,也想一想我們的下一輩,憧憬一下我們可以許給他們一個怎么樣的時代。
臺灣與大陸的互訴感悟
海南周刊:一年多的通信,薩蘇給北宸講述大陸,最想告訴她些什么?北宸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薩蘇:對于大陸的事情,很多時候反而是北宸談起話題,然后我才會說說是怎么回事兒。
大多數時候,北宸只是聽我講童年的樹,故鄉的風云,還有和她家同樣勤勞而有趣的父親母親。
北宸:“我知道我們還有很多問題,但是我們一直在努力。”我認為這是薩蘇一直用各種角度闡述的觀點 。
薩蘇的父親是科學院出身,從字里行間,我可以感受到薩蘇非常敬重大陸那一代的科研人員。
“重建中國是靠我們雙手的努力”這句話薩蘇頗引以為傲。去年,在北京見到薩蘇,他身上穿著薩爹當年在德國留學,公家訂做的黑大衣。我那時沒說什么,但是心里相當觸動,在我看來傳承的不僅是幾十年前的衣物,還有那么一份自信與自豪,而這種傳承我在臺灣有些看不到了,比較感慨。
海南周刊:北宸又試圖給薩蘇講臺灣,她想講了什么?給薩蘇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薩蘇:印象最深的內容,大概要算北宸的祖父,一個用鄉音親切地對著孫女喃喃而語的老人,一個剛正不阿的西北硬漢,雖然身居要職,卻清廉自守。
這些中國古老的美好品德,在物欲橫流的社會被堅守下來,顯得和現實格格不入而又特別令人感動。她的父親母親,自家姐妹,在今天都是依靠自己的努力而立足社會,過得安心。
我想,老人這些觀念也許傳遞到了北宸們身上,所謂富不過三代,只有這樣的家風,可保子孫不斷的成功。對比給子女留下大筆財產的人們,也許這位西北老人,才是最聰明的吧。
北宸:我其實沒有試圖傳遞些什么,我筆寫我心,寫出來的是在當時的情境下那一刻的心情。
臺灣是我成長的家鄉,和大陸朋友一樣,自己長大的地方,無論是走到哪里都會舍不下一份關心與牽掛。
這本書里部分的文字與其說是介紹臺灣給大陸的朋友,可能更貼切地說法是給自己的一份交待與整理,
如果把這些點點滴滴歸納出一個梗概,我想是在“照片里的時光———臺灣人家的普通日子”那篇結尾的一段話:“在一個進步飛躍的年月,越來越感到,創新多元就像樹木的開枝散葉,而溫情懷舊與感恩,就像樹根的深入土壤。不同群體的過往,就像是樹木的根須,延展的方向不同,承載的卻是同一個生命體。砍根拔須的事,我們都還是不要去做吧。”
尊重對方的不同是更加實質的尊重
海南周刊:討論某些問題時,兩個人會爭起來嗎?
薩蘇:有不同的看法,那是件有趣的事情。這種時候,從我的角度,更愿意借此了解海峽那邊的朋友是怎樣想的。
這種原生態的想法,才是最有價值的,也是我作為一個大陸人最為感興趣的。
反過來,說服對方并不重要,因為大家都是成年人,有自己的思考。不過,明白對方的想法,反而是修正自己思路的機會。
尊重對方,不僅僅是口頭上的禮貌,尊重對方與自己的不同,才是更加實質的尊重吧。
北宸:對同一件事,有時候觀點會不太一樣,我們會“執”,但不會“爭”。
薩蘇脾氣很好,還有一個很好的優點是不會強迫你一定要認同他的想法。
比方說最近大陸媒體的一篇文章,我不是很認同,給薩蘇寫下了我的看法,薩蘇那時的回信比較簡短,又等了兩天才告訴我,可以試著從另一個角度去看那篇文章。
雖然我還是覺得很難站在那個角度去看待,但我們會打住,不會繼續去“說服”對方。
海南周刊:在你們眼中,看那個島嶼上,究竟住著怎樣的一群人?
薩蘇:這群人很有意思。他們的理想也不過是有一輛車,一套房,一份工作,為了一個家而努力的人。
臺灣經濟的起飛,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們的努力,所以,他們的勤奮,和哪里的中國人都是一樣的。所以,島上的那些人,和我們區別并不大。
隨著時間的推移,兩岸之間相互了解的深化,臺灣肯理智對待兩岸關系的朋友,是越來越多了。
北宸:我認為臺灣大部分的朋友熱情,善良。在1970、1980年代的人們,那時候沒有什么身份認同的問題,在那個年代,我們累積了很多能量。
那個年代,因為大家豐富的成長背景和經驗,彼此又沒有太大的對立,所以比較容易相互結合成一股力量。
后來十多年,大家累積的能量,似乎不停在內耗,很可惜。
有一點,大家都是一樣的,就是希望安定與幸福。(記者 魏如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