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當臺輪“立烈”號抵達廈門港,升起檢疫旗,準備接受往常需要耗時一小時左右的通關檢疫時,卻被告知,根據檢疫部門針對臺輪和港輪的最新規定,它可以簡化檢驗檢疫程序,立刻卸貨。
廈門檢驗檢疫部門相關人士向記者介紹,這是其主要針對臺輪和港輪最新推出的船舶風險評估制度。對于高頻率進出廈門的直航船舶,經過評估確定檢疫風險系數小,即可簡化檢驗檢疫程序,允許實行電子通關,讓船舶到港后可以盡可能快完成卸貨。
每周往返廈門、高雄,已經在臺灣海峽運行了兩年半多的“立烈”號船長陳立德介紹,此前直航船舶到港,要先升起檢疫旗,等待大陸方面檢疫官登輪查驗完畢后,方可降下檢疫旗,開工卸貨。這個過程一般耗時將近一個小時。
對于“分分秒秒都是錢”的物流運輸業來講,承運進出口貨物的船舶每減少一個小時的靠泊時間,就意味著為相關公司節省至少4000余美金的靠泊費用。而能夠間接節省下的費用,至少也在數萬余美金之多。
業內人士指出,通關效率如此提升,是廈門檢驗檢疫部門踐行同等優先、適當放寬”對臺工作原則的體現,無疑也將進一步提升海峽直航競爭力和影響力。(陳悅 鄭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