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只是一個管理辦法,卻是兩岸關系發展史上的一項重大突破,打破了兩岸經貿關系30年來間接、單向、極端不對等的局面。
這個管理辦法可謂千呼萬喚始出來。去年年底,兩岸的客機、輪船、郵件歷史性地跨越臺灣海峽,不再繞行第三地往來,歡慶的鑼鼓聲中,人們歡呼:兩岸“三通”基本實現!但“基本”后面隱藏的遺憾是:“通商”尚未成功,雖然百萬臺商在大陸風生水起,但大陸企業卻因為臺灣的禁令不能上島投資。
兩岸聯起手來賺世界的錢,這句出自臺灣政治人物之口的話,本應是兩岸最大的共識,卻走過漫長的30年才得以實施,大陸為此一直不懈努力。1979年大陸提出兩岸“三通”的目標后,上世紀80年代起就有臺灣企業開始到大陸“試水”。1988年6月,大陸公布了《關于鼓勵臺灣同胞投資的規定》,開啟了臺商赴大陸投資的坦途,大陸沿海地區相繼成為臺商“臺灣接單、大陸生產、香港轉口、海外銷售”的加工基地。針對臺商在大陸投資經營中出現的現實問題,1994年大陸頒布《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2008年4月,海協會、海基會達成開放陸資赴臺的共識后,5月17日,大陸公布《關于大陸企業赴臺灣地區投資或設立非企業法人有關事項的通知》,為兩岸間的經貿互動率先邁出一大步,并依據臺灣開放的投資項目,組織電子、紡織、商貿服務及公共建設等大型考察團,陸續赴臺考察投資環境,展現出最大的誠意。
陸資入臺是兩岸關系的一大突破,但突破之后將面臨不小的挑戰,達成雙贏的目標還需要更多的智慧和信心。據臺灣有關主管部門透露,近期已接獲很多咨詢,包括國航、全聚德等大陸知名企業。但投資是復雜的經濟活動,不是一夜而起的熱潮,更不可能短時間達致帶動島內就業、實現互利互惠的目標。要令陸資入臺健康發展,要有穩行致遠的耐心,急功近利的短視行為,小者傷害企業,大者影響來之不易的兩岸經貿互動。
此外,臺灣的土地成本、人力成本、生活成本都高于大陸,如何揚長避短,帶動大陸企業的投資熱情?當陸資入臺起步后,臺灣主管部門還需面對現實,認真研究新情況新問題,及時調整有關規定,并保證大陸企業的權益。
對于大陸企業來說,投資當然意味著風險,所以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應對準備,將收益最大化,風險最小化。雖然兩岸間你來我往30年,在各領域都有廣泛的交流與合作,但陸資入臺還是第一遭,臺灣的管理規定、行業水平、企業信用包括勞工制度等對于大陸企業還是陌生的,此時也就需要“趕考補課”。入境隨俗,遵守規定,尊重當地的風土人情,也是大陸企業在島內順利發展要走的第一步。
“我最關心的是島內政治環境。”近日,談起陸資入臺,一位國企總經理言簡意深。政治風險是投資者決策的首要因素。陸資入臺,能否在島內開花結果,皆大歡喜,和平發展的兩岸關系是第一要素。政黨權力的爭奪、政治觀點的紛爭,如果以犧牲民生經濟為代價,將受到百姓的唾棄。此時,島內任何負責任的政黨和政治人物,都應樂見陸資入臺,兩岸攜手,共渡全球金融危機的難關,共創互惠雙贏的未來。(作者 陳曉星 為本報主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