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長韓正4月6日中午抵達臺北訪問。上海與臺北,兩岸最有活力的兩大城市,兩位市長首次對面相坐,促膝交流。當天,上海與臺北簽署了文化、旅游、科技園區、環保交流多領域的合作備忘錄;上海經貿考察團又向臺企下了大單。島內評價,大陸直轄市長首次訪臺,在兩岸交流進程中具有指標性意義。
感受臺北
韓正一行6日11時許抵達松山機場,臺北副市長李永萍到場接機。韓正在機場大廳致詞表示,這次訪問是應臺北市政府之邀,希望此行讓臺北市民更了解上海,熱誠歡迎臺灣同胞到上海參觀2010年世界博覽會。媒體詢問這幾天行程最期待什么?韓正笑著說,對每天的行程都很期待。
中午,在臺灣外貿協會舉辦的采購洽談會上,上海經貿考察團向臺企下了18億元新臺幣的訂單,購買了百貨、農產和電子零組件。下午,韓正出席“臺北、上海城市論壇”,與臺北市長郝龍斌分別作專題演講。論壇上,雙方就文化交流、旅游交流、科技園區交流、環保交流4項議題簽署合作備忘錄,郝龍斌、韓正擔任見證人。
在臺北訪問期間,韓正還將參觀臺北市政建設、體味市井生活。訪臺前他對媒體表示,所有去過臺灣的人都向他推薦誠品書店,此行他將前往感受其文化內涵,相信對上海的文化建設將有所啟示。同時,上海正在大力建設公共交通地鐵工程,有關地鐵的軟件舉凡安全、準點、舒適都非常重要;此次他也計劃觀摩臺北地鐵(捷運)管理成功之處。
另外,韓正也將參訪中山女中、醫院、環保項目,及品嘗臺灣的地道小吃。他特別提到,很多1949年由上海漂洋過海到臺灣的品牌,如“老大房”、“亨得利鐘表店”等,希望能幫助這些老字號聯手打入國際市場。韓正還將與郝龍斌共同推介花博與世博。
韓正訪臺第一天,零星幾個爭取議員選舉出線的綠營人士不愿錯過曝光機會,前往機場和飯店嗆聲抗議,遭警方隔離在外。鴻海集團總裁郭臺銘對此的評論是,這些人影響交通,是“吃飽太閑沒事做,給他們發便當好了”。
新“雙城記”
島內輿論評價,大陸直轄市長首次訪臺,對兩岸意義重大。
參加雙城論壇的郭臺銘表示,城市和城市之間實務的經濟交往,對上海和臺北的發展都有好處,而且上海將來肯定是世界的紐約,臺北和上海互動,影響到臺北在經濟地圖上的位置。上海與臺北,可以互相取長補短,上海是臺北市經濟發展最近的一條路。他也希望借重上海世博,可以帶動人潮,到臺灣觀光。
臺灣空中大學公行系教授李允杰認為,韓正訪臺,有助于提升兩岸交流層次,有助于兩岸之間的城市治理相互觀摩學習,有助于雙方城市人才與經驗的擴大交流,而且上海是聚集最多臺灣人的城市,此次訪問對于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具有指標性作用。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長高希均6日在《聯合報》登出文章《雙城、雙博、雙贏》,文中說,臺北小而美,到處呈顯了精致、多元、創新;上海大而新,釋放出令人向往的魅力、驚艷與機會。“當臺北遇上上海,兩個城市的人民可以充滿想像。政府的企圖心加上民間的想象力,就會出現各種交集的可能性”。
高希均直言,馬當局執政近兩年,最深遠的政績,就是兩岸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良性互動。這個轉變是臺灣十余年來付出了沉重的被邊緣化的代價才獲得的。他希望兩岸能借此次雙城互動,進一步增進互信,唯有在誠意與互信的基礎上,兩岸交流才能延綿不斷。
文中說,希望兩市能構建“中國人幫中國人”的模式,“合領風騷五十年”。作者引用狄更斯《雙城記》的名句來形容上海與臺北的深度互動:“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希望的春天。”
春潮涌動
去年,江蘇省委書記梁保華、廣西壯族自治區主席馬飆分別率團訪臺,開大陸省級黨、政“一把手”赴臺先河。
大地回春,大陸高層官員訪臺也掀起春潮。
今年3月,青海省副省長王令浚率團訪臺,向臺灣企業拋出了令人心動的合作意向——青海太陽能資源豐富,希望在多晶硅、單晶硅方面尋求和臺灣相關企業合作。而繼王令浚之后訪臺的貴州省副省長謝慶生,則更加關注黔臺兩地在酒業、旅游業和新聞出版業的合作前景。
據悉,本月,湖北省委書記羅清泉也將赴臺訪問,參加第七屆“湖北·武漢臺灣周”活動,進行經貿、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此外,今年有意或計劃赴臺訪問的,還有四川、廣西、福建等省區市的黨、政“一把手”。
中國國民黨副秘書長張榮恭日前就此指出,大陸省區市“一把手”來臺人數大增,這一方面表示兩岸交流的層級拉高;另一方面,“一把手”帶來工商、文化藝術、旅游等各行各業組成的龐大訪問團,從高層、中層到基層全面交流,對兩岸民眾和諧相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有很大的正面意義。
“大陸地方領導人不僅帶著本地區的特色經濟、地域文化走進臺灣,更重要的是,他們還由此與臺灣各界建立了實實在在的工作聯系。”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徐博東說,“這使得兩岸交流的層次更高、基礎更穩。”
徐博東指出,今年是兩岸關系繼續穩步推進的一年。兩岸兩會的會談與互訪、兩岸業務主管官員的頻繁交流、大陸更多省區市領導親上交流第一線,以及兩岸各界人士和普通民眾的廣泛交流,將有助于擴大、發展和鞏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良好態勢。(閔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