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年“微電影”概念興起、互聯網發展及兩岸交流深入,產學界對兩岸新媒體合作呼聲漸高。學生和青年人才交流合作有望成為兩岸文化交流新領域。
首屆“兩岸大專院校新媒體青年交流周”30日在北京拉開帷幕,來自臺灣的相關專業大學生及知名媒體人與北京師生及新媒體業界將進行為期8天的交流與探討。
據有關統計,截至2011年底,大陸網民數已達5.12億,平均每人每天觀看網絡視頻超過2小時,超過看電視的時間。隨著數個大型視頻網站發展迅速,多位觀察者認為,微電影將成為今后幾年新媒體最關注的對象。
在臺灣,盡管沒有專門的視頻網站,微電影的制作與傳播也成為當下熱門,影視明星加入微電影演出受到“粉絲”追捧;一些大型公司樂于投入資金拍攝微電影以提升企業形象,一年多的時間,已有70多部微電影廣告出爐。
臺灣中華青年數位文創交流協會自2007年開始舉辦華人大學院校數字畢業聯展,6年來匯集了兩岸數百所大學院校系所的近萬件畢業作品。不過其中還沒有一部是兩岸青年合作完成。因而,今年該協會與全國臺聯共同推動兩岸新媒體青年交流,邀集兩岸媒體人士,希望為推動兩岸微電影共同發展建言。
來自臺灣的邱博森剛剛大學畢業,他與朋友一起成立的文創工作室主要進行動畫影片制作、品牌形象設計等工作。對于有創作天分的他來說,找上門來的客戶源源不斷,工作室每月進賬十余萬元新臺幣,微電影市場空間非常可觀。第一次到大陸,他覺得一切都很新鮮,也希望能多與大陸同學交流。
臺灣中華青年數位文創交流協會理事長李國杰指出,微電影將是唯一跨越電影、電視、網絡、移動與實體渠道等五種維度的新傳播模式,兩岸未來一年將有8000部微電影的龐大需求,帶動的消費經濟總產值將高達5000億元人民幣。
一些新媒體專業大學生目前也面臨畢業的迷茫和擇業的困境或不切實際的期望。承辦過陳思思和宋祖英臺北演唱會的臺北演藝經紀人交流協會執行長闕聰華提醒想當導演的學生,要先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學會與人溝通,再加上有創意就能有市場。
臺灣知名導演藍海瀚和戴泰龍也鼓勵學生們堅守理想,多拍多看。大陸幾大知名視頻網站相關負責人則在座談中對臺灣青年的作品表示出興趣以及合作的意愿。
“一個韓國大叔的騎馬舞能紅遍全球,兩岸中國人應該做得更好,我們有更大的市場、更多的人才,為什么我們沒有那樣的作品?”李國杰對中新社記者說,兩岸文創產業交流看似繁榮,卻由于一些條條框框的限制,甚少看到彼此在文創產業上的共同投資,此種現實令人惋惜。“兩岸新媒體人如果能夠水乳交融地合作,我們將擁有令世人羨慕的資產與環境。”
李國杰表示,兩岸新媒體青年交流項目今后還將擴大舉辦,希望兩岸優秀的青年能夠碰撞出火花,讓兩岸共同的作品在全球的舞臺上發光發熱。他還表示,民間力量畢竟有限,希望兩岸兩會能將此問題納入協商考慮。(記者 路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