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良渚論壇“兩岸文化創意產業十人談”剛剛在杭州良渚落下帷幕,“傳承和創意”這場巔峰對話似乎還無止息。臺灣師范大學文化創意產業中心研究員易介中以其獨到的犀利視角注意到,海峽兩岸文化產業十幾載如同一葉輕舟,如今這葉輕舟已經穿過萬重山,但原創元素顯得彌足珍貴。
臺灣工藝設計玩轉時尚
但凡原創性的東西都是有個性的。
一把竹椅價值5000歐元,一時間引起外界非議。“我賣的不是材質,而賣的是最前沿的西方設計”。 有著“臺灣創意教父”之稱的臺灣藝術家石大宇認為,越土的東西越有吸引力,感覺越親切。近年來,他致力于把根植于歷史文脈之中的傳統民藝與工藝帶回到當代生活中,重新賦予意義,希望能產生一種建基于“當代中國文化”之上的新設計。
石大宇設計過兩把椅子“椅君子”和“椅琴劍”及一套茶壺“雙泉提梁方/圓壺”,在2009年和2010年獲得德國的紅點產品設計大獎,這些均充滿了濃濃的中華文化情味。
此次,石大宇向大陸同胞帶來了玉制秦銅馬車杯盤組、玉制茶罐、玉制洗臉盆,由此可見工藝時尚可以融合到生活的各個領域。傳統的工藝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因此也受到了外國設計師極高的評價。
古往今來,玉是品鑒中華傳統,也是中華文化的發展與見證。玉與中華文化,與中國21世紀的發展有著非常必要的聯系,如何將古文化做成今天的時尚文化,成為一大課題。
大陸創意元素彌足珍貴
臺灣師范大學文化創意產業中心研究員易介中發現,中國被視為玉文化大國,網絡搜索卻找不到一個知名設計,查不到一個國際奢侈品品牌以玉為材料的系列總設計,種種現象發人深省。
易介中16年間,穿梭于海峽兩岸之間。“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他認為,良渚文化進行時尚運動的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但有待政府部門支持。
中國作為一個陶瓷大國,但中國的陶瓷在全球博覽會上卻沒有市場,不在于材質,原創設計上不行,傳統圖案已經重復使用兩千年了,今人還在抄襲古人的文化創意。中華文化促進會常務副主席金堅范指出,“啃老族”、“復印機”作為現代文化兩種體現形式。以四大名為首的一批文學巨作一再被翻拍,復印、抄襲越演越烈,令人深惡痛絕。
“今后五到十年,玉文化產業對良渚,對杭州、對浙江有著重大的契機。”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曉明一語道破。他認為 當今時代浮躁、膚淺之風正在不斷侵蝕著社會各個領域時,文化力量已成為中流砥柱。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文化市場發展是良機。
兩岸攜手共進贏明天
創新思維的活躍程度從根本上決定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經濟社會的活力和動力,歷來科技強國背后的支撐都是生機勃勃的文化。文化創意產業是21世紀新興產業,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新載體。據統計2009年全國珠寶年消費已達到近3000億元人民幣,市場容量極為龐大。
以北京為例,兩文化產業位與金融業兩大產業之首,2009年北京金融業整個增加值是兩千億元左右,而文化創意產業達到了1600億人民幣,這一數據足以說明文化產業已成為支柱產業。浙江省作為文化大省,民營資本已進入了文化產業,發揮著重要經濟地位。
“文化需要沉淀和積累,文創產業也無法速成,要摒棄浮躁和急于求成心理,平心靜氣做文化的產業化;大陸的文創產業要著眼于全球大市場,在人才、創意、市場上大力與國際接軌。”臺灣文化總會秘書長楊渡及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曉明共同呼吁,海峽兩岸文化產業優劣大相徑庭,兩岸文創應揚其所長避其所短,才能可以互補共進。兩岸文化人士應加強合作與交流,攜手共進贏明天,共同分羹國際市場。(記者 沈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