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讀經有無用處?在國學熱的當下,來自海峽兩岸的教授們借用22日至24日在杭州召開的馬一浮先生誕辰130周年紀念大會暨國學研討會之機各抒已見。臺灣的學者認為有口無心缺少實質作用;而大陸的學者則認為,兒童學國學,幾十年乃至百年之后,有望重新成為中國人的文化識別符號。
馬一浮先生是著名的國學大師和“現代新儒學三圣”之一,在國學、經史、宗教、藝術等多個領域頗具建樹。
當下,中國“國學熱”與“傳統文化熱”一浪高過一浪:成立孔子學院總部、中國人民大學成立國學院、清華大學國學院中斷80年后復興……
有媒體報道稱,據統計,中國以“堂、塾、館、院”命名的民辦國學教育機構有2000多個,開設有國學課程的幼兒園、小學、中學數以萬計,5000多萬人在學習國學。
國學熱在中國方興未艾的今日,誦讀經典也日益進入人們的視線,很多地方響起孩童朗朗的讀經聲。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臺灣佛光大學創校校長龔鵬程教授對該現象并不看好,并將幼兒讀經的方式看成是“小沙彌念經有口無心”。
龔鵬程表示,幼兒園的小孩子讀經主要是背誦,把國學跟幼兒的啟蒙教育扯起來,他覺得這是不相關的,“幼兒對于6歲前的記憶很少,幼兒讀的書,長大后很少記得。小孩子在幼兒園里將經學背得滾瓜爛熟,到了小學,又要重新開始學習,就相當于前面讀的經跟后面的課程是銜接不上的。”
既然沒有實質性的作用,那為何幼兒讀經如此興盛不衰?
龔鵬程說,中國的教育都有點拔苗助長,家長們更怕輸在起跑點上,看到一個學生讀經,其他家長也會讓自己小孩讀經。
“如今的幼兒讀經相當于兒童才藝了,客人來了就讓孩子出來念一念,滿足了家長的虛榮心。”龔鵬程認為,由于缺乏真正的大師和書籍,臺灣和大陸一樣,國學正在衰退。
“我個人就特別主張從小學開國學課,基本內容以孔子的論語,孟子的。六經的選本為主,就是在現代的教育系統里補充上價值教育。”相比龔鵬程的讀經無用論,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劉夢溪教授則對兒童讀經持支持態度。
“我們現在以西方為主的教育體系,老師都只是教書,沒有了傳道。”劉夢溪認為,中國以六經為代表的書也是使人變得更良善,恢復性情至真,“國學就是六易之學,這樣的國學才能跟民眾聯合起來,跟小孩子聯合起來,現在小學就要設置國學課。”
劉夢溪還認為,兒童學國學并不指望一蹴而就,而是在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培養后,讓國學再次成為中國人文化識別的符號。(記者 江耘 實習生 謝盼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