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觀眾除了游人,當地人也不少
●《富春山居圖》“合璧”盛況空前,兩岸文化交流能否常態化?
●臺北故宮的“寶貝”有可能到大陸來展覽嗎?
●對于臺灣民眾來說,臺北故宮的存在意味著什么?
周功鑫
女,1947年出生。臺灣輔仁大學法國語文系學士,中國文化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法國巴黎第四大學藝術史與考古學博士。
曾長期任職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并曾任教于輔仁大學、政治大學。2002年在輔仁大學成立博物館學研究所,擔任所長。2008年5月20日,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
盛夏時分,羊城晚報記者隨“粵臺學子尋覓孫中山革命足跡”活動代表團來到臺北。臺北卻有一個地方比天氣更“熱”,那就是正在舉行“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的臺北故宮博物院。
一早八點半,記者踩著臺北故宮博物院開門的鐘點進入大門,身邊已經涌滿了直朝二樓“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所在地的人,大家都是趕早來一睹風采的。與以往以游客為主的情況不同,臺灣口音的當地人不在少數。一行30多位幼兒園中班的臺北兒童,也在五六位老師的護佑下排在隊伍當中。即使這樣緊趕慢趕,記者也排隊等待了有差不多40分鐘時間,才得以來到真跡的展柜面前。
據院方介紹,從兩岸開放直航旅游以來,臺北故宮的“人氣國寶”向來是那件玲瓏剔透的“翠玉白菜”,每每排起長隊,需要盡力疏導。但是自從特展開幕,合璧后的《富春山居圖》奪魁稱霸,取代了“翠玉白菜”成為最有人氣的明星展件,高峰時期觀眾需排隊兩小時以上才能一睹芳容。只有旅行團基本離開,到下午六點半閉館前幾十分鐘較不擁擠,但熟悉臺北故宮作息的當地觀眾仍然很多,總是到了安保人員清場時,才依依散去。在臺北故宮近30年來的開放史上,還從未有另一件展品出現如此爭睹盛況!
此外,為了讓年輕人親近文人書畫,也在直觀上實現人們的“合璧”心愿,臺北故宮邀請新媒體藝術家林俊廷制作了3D動畫版《富春山居圖》,將《剩山圖》和《無用師卷》影像拼接為巨幅40米長卷,再疊映以數碼3D動畫的實地山水影像,虛實相生。最有趣的是,在互動環節,若觀眾擊掌、人聲招呼,藏于《富春山居圖》中的寥寥幾個人物,就會以轉頭、搖扇來回應,或見漁夫撐船順流而下、樵夫荷擔而行,一卷古畫頓時生動起來。
欣喜之余,記者也對上任3年來屢屢促成文化交流佳話的一位女士―――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產生了濃厚興趣。她“治下”的故宮,是一座怎樣的文物殿堂?對于華夏文明的傳布弘揚,她有怎樣的期許?
臺北故宮的“寶貝”有可能到大陸展覽嗎?
羊城晚報:此次《富春山居圖》的“合璧”是震動兩岸的大事,大家都在期望這樣的交流能夠常態化。
周功鑫:事實上,從2009年我和同仁造訪北京故宮之后,我們和北京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和上海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云南省博物館等都有了文物交流、展出。這次《富春山居圖》的特展之后,我們馬上還將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沈陽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及法國多家文物機構聯袂推出“康熙大帝與太陽王路易十四特展”。
尤其是在與中華文物相關的內容方面,兩岸合作是必然的。因為只有這樣兩岸聯手,才能促成更精彩的文化文物交流,增加兩岸民眾的互相了解。文化本來就是比較有親和力、沒有爭議的事物,而且比較容易交心,所以在未來我們還會致力于此。明年我們要跟陜西、河南的博物館合作,2014年要跟四川、河北方面合作,這些動作都已在商討、洽談當中了。我想就像你說的,將來無疑會變成一種常態式的合作。
羊城晚報:那此次“合璧”,有沒有受到什么阻力呢?
周功鑫:還好,因為畢竟這是文化交流。文化是可以增加兩岸民眾互相了解的,如果只從意識形態上解讀這樣的展覽,那就太狹隘了。到目前為止,還進行得蠻順利。
羊城晚報:這次是《剩山圖》從浙江跨越海峽而來,那臺北故宮的“寶貝”有沒有可能到大陸展覽呢?
周功鑫:我們曾經到國外做過很多展覽,在美國、德國、法國、奧地利等都順利展出過,因為他們都有“司法免扣押”的法規,所以藝術交流做得非常順暢。這個法令是為了保障展出期間不受司法干擾,保障文化交流的順利進行(編者注:所謂文物“司法免扣押”,主要是保障擁有爭議文物的博物館,在相關文物赴外展出時,不會受到司法追訴或扣押,確保外借文物“有借有還”。臺北故宮近70萬件文物,絕大部分是從大陸運去的,但大陸至今未制定“司法免扣押條款”,臺灣方面擔心文物登陸展出,可能遭到扣押,一去不返。近年來,國際上追討文物的聲浪高漲,許多國家都制定“司法免扣押”條款,以確保文化交流無阻。但是,一旦制定類似司法免扣押條款,可能將喪失討回歷史上曾被掠奪或偷盜出境文物的權力)。但是大陸還沒有這樣的規定,現在北京故宮等方面也在做一些努力,希望將來有機會做更多的交流。
合璧,成就了藝術推廣
羊城晚報:我到臺灣聽到一種說法,說您的書房里就掛著《無用師卷》的復制圖,是真的嗎?
周功鑫:(笑)我的書房倒沒有掛,可是我自己有買,也就是日本二玄社復制的《無用師卷》,我買來收藏。
羊城晚報:您對于這幅畫也很偏愛吧?
周功鑫:對,二玄社其實當時復制了上百件的東西,但在古畫里我就挑了這件珍藏。為什么呢?我自己就是學藝術史的,知道黃公望的這幅作品是名跡中的名跡,經典中的經典,是文人畫的巔峰之作。黃公望在“元四家”里面,是排首位的,在中國藝術史里面也是一代奇才和大師。《富春山居圖》很典型的一點,就是從宋代講究逼真物象、賦彩妍麗的畫風,轉變為即興寫意,純以筆墨表現的文人畫精神。此圖既師法造化又結合筆墨的趣味,展現文人畫著重的“書畫同源”精神。后來明代大家董其昌將此圖的地位推崇到最高點,而且明清大家皆臨、仿過此圖,它影響兩代水墨繪畫發展至深至遠。所以我個人也非常喜愛這幅畫。
羊城晚報:那可否這樣理解,這幅畫本來在繪畫史上就應該有相當的地位,但是以往由于大眾的欣賞水準和審美趣味可能不一定深入到文人畫,通過這次合璧反倒提點出了這樣一層,達到了藝術推廣的效果。
周功鑫:你說得很對。在博物館的收藏當中,欣賞書畫對普通觀眾原本就要難一點,更何況是意境更為抽象的文人畫。但我們可以看到,通過這次展覽,人們從原先一來故宮就排隊看“翠玉白菜”、看“肉形石”,轉變成了現在看文人畫,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還有,除了大陸游客和臺北市民,臺灣中、南部的觀眾都過來了,臺中、彰化、臺南來的都有,香港、新加坡、歐美來的也有。觀眾爭睹的結果,必然提升欣賞水墨畫的能力,在文化傳播與美術教育上是件好事!這幅畫本來在繪畫史上就應該有相當的地位,但是以往由于大眾的欣賞水準和審美趣味可能不一定深入到文人畫,所以透過這次合展也達到了藝術推廣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