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嚴謹理性、一位風趣謙和,一位是蜚聲世界的著名經濟學家、前世界銀行副行長,一位是學富五車的歷史文化學者,特別的是,他們的名字都是“毅夫”,他們都是生活工作于大陸的臺胞,在不同領域取得杰出成就的他們,都堪稱“臺灣之光”。
4日,林毅夫與汪毅夫,這兩位名為“毅夫”的學術大師,相聚一堂,在北京飯店金色大廳為赴大陸參加夏令營的千余名臺灣學子們奉獻了一堂精彩的演講。
甫一開場,林毅夫就用閩南語向在場的后輩學子們大聲問好,濃濃的“臺味”油然而生。此種情景,真可謂“鄉音未改鬢毛衰”。在隨后的互動環節中,他還舉起手臂,用閩南話詢問有沒有來自宜蘭的“小老鄉”。
現任全國臺聯會長的汪毅夫則以臺灣俗語為題,講述了臺灣社會歷史的演進,佐證當年兩岸往來之親密。原汁原味、帶著鄉土氣息的閩南俗語,讓臺灣學子們不時報以會心微笑。
對于林毅夫而言,“鄉愁”是一道抹不去、繞不開的話題。當年從金門泅渡到大陸后,林毅夫赴美成為諾貝爾獎得主、著名經濟學家舒爾茨的學生。在這30余年,他在經濟學領域建樹卓著,成為世界銀行副行長;同時,這也是一段不得回鄉探親、無法祭拜先人的悠長歲月。
因此,一位臺灣學子向林毅夫拋出“對您而言,鄉愁是什么”的問題時,沸騰熱烈的會場頓時啞然無聲。一時間,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這位臺灣游子的臉上。
林毅夫拿起話筒,面帶一絲微笑,坦然而簡略地說:“鄉愁就是想盡快回到家里。”
來自屏東科技大學的營員黃千祐告訴記者,聽到這句話時心里不由得一熱:從未離家遠行的她,在大陸短短幾天的夏令營行程都令她思鄉心切。離家30余載的鄉愁,當然可以想見。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在引用了臺灣詩人余光中的名句后,汪毅夫“送給”了臺灣學子們“兩張車票”,一張是從“永康”到“保安”,一張是“追分到成功”。他借這四座臺灣車站的名稱,祝福這些后輩們“永保安康”,“追分成功”。
這樣的感言與祝福,當然也是林毅夫的祈望。他在演講中分析了大陸經濟騰飛的原因,指出后發優勢仍然是支撐大陸經濟今后繼續增長的強勁動力,在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及后續協議陸續簽署之后,如果兩岸能繼續在經濟、政治等領域不斷整合,互惠互利、相向而行,兩岸同胞定能共享中華民族千載難遇的發展機遇。
他說:“作為一個在大陸工作的臺灣人,我當然希望家鄉發展得好。”
汪毅夫風趣地表示:“四年前,曾在北京大學與林毅夫先生同作報告。如今他學問越做越好,我的官越做越大。我們最愿意看到的,當然是臺灣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共同實現我們民族的中國夢。”
說起兩人名字時,汪毅夫在演講中說了一個笑話:某年全國兩會時,他被許多人圍住要求合影。“一張不夠,還要再來一張。我對一位先生說,你看清楚,我的名牌上寫的是汪毅夫,不是林毅夫。聞我此言,那人臉頓時拉得好長,無奈地說:‘也好,也好’”。
兩位有著“同名緣”“臺灣緣”的學者可謂惺惺相惜。在每年的全國兩會上,他們都會晤面交流意見。有了新作,都會寄贈對方。1999年,汪毅夫還幫林毅夫找到了在福建平和的祖家。(林甦 李嬌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