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有沒有必要規定“左行右立”的乘梯規則?臺灣《旺報》24日刊載來自上海、署名阿喵的文章進行了討論。文章稱,一個電梯規則牽動的東西很多,規則的制定、實施、成效,反映的都是一個社群的思維方式與價值認知。
文章摘編如下:
前些天,“武漢將重罰地鐵進食行為”的新聞評論框里,一位網友寫道:“先做到電梯‘左行右立’再說吧。”相比其它留言,這條讓我印象特別深刻──估摸著這位兄臺是見過世面的,一般人不會無緣無故將“地鐵”往“電梯”上扯。
去臺灣之前,我還真不曉得自動扶梯還有自己的“搭乘規則”──“左行右立”,不趕時間的在右邊站著,趕時間的往左邊走著。好多次,我的土鱉腦筋轉不過來,拄在扶梯中間,總惹得身后傳來一陣陣臺腔:“對不起,借過”……慣有的站姿突然被指錯,我連往哪邊側讓都不知道了,往左?往右?多虧朋友拽我一把,救我于東西南北向之間。
經過此番臉紅尷尬的掙扎,我實在受不起自己做錯事還要被別人“對不起”的考驗,也便偷偷學會了“左行右立”的規則。隨著運用的不斷嫻熟,當初的土鱉也學會“挾天子以令諸侯”──遇到臺灣本地人扎在扶梯中間,我會趁機來一句“對不起,借過”,即使我不需要“借過”。唉,曾經被傷害的那顆自尊心是難以用“脆弱”解釋的。
當規則浸潤成了常識,回到大陸后,我又變成了一個土鱉──看到電梯,就下意識地往右邊站,留出左側用來走人。站我后頭的大叔見有位置,馬上見縫插針,“轟”地擠到我邊上來了。我的體積也不允許,遂又往前挪了挪,“轟”,大叔將腳伸上來了,看看他的腳,再看看前面一堆堆的人,我想此時的“對不起,借過”是天方夜譚。那么多人安心地站在扶梯上,誰也沒想過超越前者,此時,“保持不動”就是規則,我沒理由去破壞規則,也沒理由讓大叔縮回自己的腳──嗯,他的腳在“不屬于我的站立空間”里保持不動了,這符合規則的邏輯演繹。
“保持不動”是約定俗成的嗎?大陸有沒有明文規定“左行右立”的乘梯規則呢?
上海商場的乘梯口,其實也有告示牌提倡“左行右立”,為他人留出趕路的空間。只不過,在我們這兒,此告示猶如“為人民服務”的口號一般,看看罷了,無須上心。
人口之巨,流動性之大,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無法想出一個法子,讓人們服從“左行右立”的規則。
但是,我們為什么也要實行這項規則呢?如果“限塑令”是迫于環境保護的需要,那么“左行右立”呢,它的意義在哪里,為了替趕時間的人留出空間嗎?但是,逛商場存在趕時間的問題嗎?大家不就是沖著休閑去的嘛。真急,那就去坐升降電梯。
好,不論商場,改談趕火車。上海的虹橋火車站真一個長啊,電梯也很長,乘客從這頭到那頭,耗時甚久。我手里捏著一張5點的高鐵票去趕車,現在已經4點50了,長長的扶梯上站滿了不動的人群,很遺憾,我因此晚點了。這下,我能義正詞嚴地要求實施“左行右立”的規則嗎?對不起,還是不行,“義正詞嚴”的邏輯出現了問題──晚點是因為我到的不夠早,而非扶梯上站立不動的人群。
道理同樣適用于趕地鐵──扶梯人站著不動,那就等下一班次,或者跑樓梯,樓梯通常空空蕩蕩的,剛好。
我們的思維從一開始就缺省了“趕路者”的“先天不正當”──如果事情緊急,你為什么不提前準備呢?趕不趕,不是電梯“左行右立”的問題,而是趕路者的心態問題,你自己都不重視,為何要求他人為你預留空間呢?總而言之,休想讓集體為對自己都不負責的個體讓步,“左行右立”去你的,我們就愛靜靜地站著……
一個電梯規則牽動的東西還真多,規則的制定、實施、成效,反映的都是一個社群的思維方式與價值認知。